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lm 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lm 電影. Show all posts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色‧戒》


導演:李安
原著:張愛玲;編劇:王蕙玲
演員:梁朝偉、湯唯、陳沖、王力宏等

「王佳芝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她只當自己是麥太太,不是情報份子。」


11/2午後看完《色‧戒》,甚悶。心裡積壓著一股什麼,重重地不舒坦。想逃也不是,想反芻也不是。

想起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斷背山》。猶記友人麵條兒說她看完《斷背山》後沒有特別的感覺,冷不防被她的男同志朋友潑了桶水,說:那是因為妳不是男同志,妳不懂!的確,看完斷背山的我,除了難受,只覺得片子怎麼這麼短。心頭難受和覺得片短都肇因於兩人悶燒的感情一直沒有出口,也沒有轉移的希望。就這麼一直悶著,悶成了我心中的積鬱,而我只不過看了兩個鐘頭的電影。相較於片中人,二十年的情感才是真正磨人的毒藥。

這種感覺在
《色‧戒》中又出現了。悶著,因為故事看完了,表面發生的事件知道了,但那說不明、理不清的曖昧朦朧究竟如何?是啊,我們只能看到外表的情節,就像現實生活中也只能見聞旁人的言語行為,但內心的化學反應究竟是大腦皮質、皮膚細胞,或只是需要抒解與出口的情緒?

「色‧戒」之名一針見血,當中的「人‧性」卻糾扯不清,這到底說的是誰的故事?以誰的角度來說的故事?我實在該看小說,但我斗膽猜測小說是從王佳芝的角度來說故事。畢竟張愛玲的小說,敘事人的觀點總是鋒利的。

只是看著電影,以為易先生與王佳芝的關係是前者掌控後者,而後者命若懸絲,處於驚濤駭浪之上的平靜。而穿插其間的莫測變化,卻又讓我墜入諜對諜的不確定,這種諜對諜不只是情報份子與漢奸間的棋弈、也是男情與女慾間的較勁誰說得準易先生與王佳芝在過程中究竟對彼此動了多少真心?不看到結局,怎知道原來這段扭曲、人造的愛情背後,主控權其實在王佳芝。不看到最後又怎知道,那一句「快走」甚至不是王佳芝在踏進珠寶店前料想得到的,她想完成任務的心,是在最後看到易先生真情的那一剎那才瞬間崩盤的。他倆的拔河就像不穩定的天秤,在尚未塵埃落定之前,只能劇烈地左右擺盪,難分高下。

戒者贏,不戒者輸。這個定律在片中
反覆臨到易先生與王佳芝身上。無數次。

終了,王佳芝輸掉性命,輸
任務,輸同學的生命。但易先生真的贏了嗎?他輸掉自己的真心,輸愛情,輸掉最後一絲對人的信任。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表面事件:看似贏,實則輸得一窮二白。王佳芝雖死,但死後卻或許還有希望,而易先生在生前就已經萬劫不復,遑論死後的景況。這樣看來,究竟是誰更悲慘呢?

「愛」的確是最大的。王佳芝在愛中捲入暗殺的愛國任務;在恐懼中迎戰豺狼般的易先生在性中達到計誘的目的,也找到愛的秘密通道;在犧牲中成全了愛。愛可以包含情,包含性,包含恐懼,包含犧牲。但情、性、恐懼、犧牲卻無法成就愛。那說不清楚的「人的愛」究竟是什麼?人不懂自己,雖然人有時自以為懂,但事件發生後,才發現那「不可見的」因子早已發酵完成,凌駕於人自以為是的了解之上,成了影響全盤大局的蝴蝶效應。

思緒走到此,想用線索或外在條件來衡量分析愛情的我,只怕要在自以為是的清醒與控制下,失去了愛情。我就此歇手吧!

優文必讀:
色、戒之上,王佳芝的罪(陳韻琳漫遊於音樂的邊界,共五篇)
《色‧戒》:李安的用心,湯唯的光芒
(Mr. Tuesday)
《色│戒》(牛頭犬的資料庫)

後記:
看完《色‧戒》後,我也想起了蔡明亮。不少影痴與觀眾所見略同,也都提到了。我心中甚是激動。

我是欣賞蔡明亮的,他像個「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家,有其不可妥協的堅持。連我也認為他自溺,不願意拍讓觀眾可以呼吸的電影,總讓人揪著心度過那 90 或 100 分鐘。但他的作品仍是絕對的作品,有著絕對的不可取代性。如此一來,所有人的批評成了對他的讚賞。而他代表台灣。

我是喜歡李安的,他像冬日裡的暖陽,讓我們幾近切身地體會到刺骨的冷空氣,卻又緩緩灑下一道和煦的光,好教我們能承受冬寒。他在讓我們看到殘酷的同時,也不忘
體貼我們的心。他的堅持在外行人看不到的地方。而他也代表台灣。

這兩位截然不同的優秀電影導演還有個共同點:他們都能造就演員



Sunday, May 13, 2007

《一公升的眼淚》



導演:岡村力

演員:大西麻惠、加藤和子

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病患加藤亞也的故事。

最近時常會想到神。
看《一公升的眼淚》,
讓我想到去年年底看的一本書,
裡面提到殘障者多半不信佛教,而是信基督。

因為佛教有業力輪迴之說,
所以較傾向於認為殘障人士是因前世的業障,
而導致今世的苦痛。

反之基督教相信神愛世人,
一切都是在神的旨意下安排而發生,
而殘障人士是神以最大的磨難來考驗人的方式,
唯有挑選出最堅強的人,才得以承受這種折磨,
神雖以這樣嚴苛的方式磨練他們,卻仍然愛他們。

如果這兩種宗教的說法都對,
那麼神在人累積了業障後,仍以另一種方式愛著人,
周遭的人在幫助殘障人士時,
間接得到了善報,也得到了神的眷顧。

而養護學校裡從不幫助他們的舍監,
希望他們在沒有人協助的情況下,
能獨力完成生活起居的大小事務,
活得獨立,活得有尊嚴。
這種嚴格中自有更大的慈悲與力量。

所以她們憑自己的力量辦到了!

看似不懂殘障人士的苦,
但她的訓練讓加藤亞也和同學們對自己更有信心。

那似乎是神的寓意。
人要以自己的力量堅強,走出一條路,
無論多麼艱苦。

而祂可能不會插手協助……
因為祂知道人能夠獨力辦到,祂相信人。

但加藤亞也的生活多麼辛苦啊,
下課時不能跑著趕公車,
學校設備不足,要求她退學,
電話的按鍵等待期太短,無法打電話,
早上四點就要起床準備上學,
辛苦走了大老遠的路,卻來不及在閉館前到圖書館拿書。

剛開始是腳的行動不便,
漸漸地連手也萎縮了,
聲音也慢慢變得嬴弱無力……。

但加藤亞也憑藉著毅力與親友的協助,堅強求生,
在人前永遠堅強、樂觀、善解人意。

而旁人在不免絕望的時刻裡,
會有起起伏伏的片刻,就要遺棄神了,
因為在神的愛「似乎」遙不可及時,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科學和醫學發展,
幫助受苦的人從磨難中解脫。

人希望幫助他人的情操由此而生,
時而戰勝了對神的信任與信仰……

如果人不相信神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他人
神並不會因此而不愛不信祂的人。

寓意或許就在此:
解脫固然重要,但尋求解脫的過程更重要,
無論是對受苦的人,或目睹受苦的旁人都是一樣。
這個過程中,我們拿出什麼來面對?

參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大西麻惠詮釋病患的演出十分自然,讓我想到《雨人》的達斯汀霍夫曼,
睡人》的勞勃狄尼洛,《他不笨,他是我爸爸》的西恩潘。
她有精確的肢體動作(要二十多歲的女明星扮演這個角色,的確是極大的挑戰,讓人想到莫文蔚和莎莉賽隆),
描繪深刻的神態,更能立即反應角色內心的糾結,入木三分的刻畫,她未來的電影事業應該是大有前途。

一公升的眼淚官方部落格



Saturday, March 31, 2007

《黑眼圈》

編導:蔡明亮
演員:李康生、陳湘琪、Norman Atun、蔡寶珠

第一次接觸蔡明亮的電影是《你那邊幾點》,猶記當年的感動,淡淡的,深深的。
第二次接觸是《不散》,一個我不了解的時代,一個幾近劇場的作品。
第三次接觸是《黑眼圈》,好看,看見了「人」,也看見了蔡明亮。
更早,我或許看過《青少年挪吒》,但那次的記憶模糊了,因年代久遠。。。。


巧的是在看完鈴木忠志的《酒神》之後,看了《黑眼圈》。兩者皆為導演個人風格獨特而強烈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常常有很大的空間讓人發出微詞。我不喜歡藝術家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自溺地創作,不考慮觀眾。但我卻喜歡言之有物的個人風格,那代表一種藝術家獨立發聲,不受觀眾左右的立場。這兩者間有著極其微妙的一條線!

我深深相信蔡明亮絕不只是自溺的導演,反之,他還相當言之有物,在《黑眼圈》裡,我看到了好多邊緣人(除了主要角色之外,還有許多無名無面孔的路人、信眾、街頭藝人、攤販),在脫去了社會的邊緣地位,暫時忘卻了墮落與骯髒後,除了赤裸裸的性慾,還有渴望與人貼近的慰藉,不管那種靠近是真心還是需要。我覺得這還原了人的本性,剝除面具後,靠著原始的本能純潔、單純、寂寞、佔有、控制過生活。

我想導演也是一個完全控制作品的人,至少《黑眼圈》不是要給我們看邊緣人的「現實生活」(或者說讓我們看到的角度,不是一般電影常用的手法),也無意展現現實生活,而是要呈現一部藝術電影(我所謂藝術不是指唯美或晦澀,而是一種雕琢感),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雕刻作品,是雕刻家把拿著鑿刀,一次又一次將不必要的成分剔除,用汗水混雜著構思,才顯露出肌理分明、暗藏生命洶湧的作品,與一般好電影給人的流暢與自然大異其趣。就像用石塊雕出的晶瑩水滴和攝影作品中的呼之欲出的水流,是完全不同的質感。(但我無意拿不同性質的作品比較,只想點出兩者間的不同,只想看出另一種作品的美感。)

電影中的藝術鑿痕諸多,像只拍背影或側影,或讓人物的臉孔模糊,彷彿我們是透過導演看這個故事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彷彿只有遠距離觀看,才能對劇中人產生某種情愫。只有少數幾個畫面拍了演員的正面特寫,卻成為鏗鏘有力的無言敘述(最諷刺的便是植物人,而馬來工人落淚的那一幕,對我更具有驚心的效果)。另外,完全去除語言也是相當刻意的手法,主要角色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話,影片中的聲音都是音樂、歌曲、廣播節目,唯一有台詞的人是神棍和信眾,而他們偏偏與劇情無涉,只是故事的引子。再則,所謂的現實生活,也不像一般電影或戲劇的「切片」式處理,而是比照現實生活的長度與觀看角度,甚至是迫使觀眾看一段時間,彷彿我們能因此而體會劇中人的心情,沾染到悵然或憤慲的無奈與無助。這樣的節奏讓我想到《環鏡》和《傑宏貝爾》兩齣舞碼,我不喜歡這兩個舞台作品,或許是因為這兩個作品呈現了中產階級式的生活,讓我對中產階級式的自溺及自我辯護有點感冒。但《黑眼圈》揭露的是不得不如此的沈重,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反而比較能接受這種貼近生活(甚至比生活更緩慢冗長)的節奏。最後,是電影中乍現的意識流,偶而跳脫現實而出現的絕美。在電影的最後一幕,清澈的藍,透亮的水,人在水面上有安然、寧靜、祥和的善與美。

《黑眼圈》讓我想起奇士勞斯基的電影(其實看《你那邊幾點》時,就有這種感覺),彷彿影片呈現的只是外在的世界,外在的行為,外在的現實,而真正的內在包覆起來了(從戲劇的角度來看,就是真正的劇情——如動機、手段、目的——沒有向觀眾透露),如同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坦誠自己的內在,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僅止於社會關係,或原始的愛慾關係。

如同強烈的波濤隱藏在平靜的水面下。

真正讓我驚豔的是李康生。他的演出完全融入鏡頭、融入劇情和角色(流浪漢/植物人所屬的環境與階層)。他不誇張,不「演戲」,呈現出一個不高貴也不卑賤的——人。對我來說,他就是最優秀的演員。我一向相信尋找合適的導演是演員的出路,雖然與不同的導演合作,會激發出不同的結晶,但我很難想像李康生和其他導演合作,會成為什麼樣的角色(腦中閃現若干國外優秀演員的佳作,但他的電影生涯,想必他有打算,我也不多言)。但蔡明亮與李康生毋寧說是合作,不如說是一種藝術的共生關係,有了彼此,才有隱隱浮現、穩定而不懾人的光。在寒冷中的我們或許剛開始會被燙到,但這道光不會傷人。


Friday, March 09, 2007

美國片的情節/結—偏見篇


看完不少好的美國片(刺激1995登峰造擊衝擊效應柯波帝:冷血告白),我一度以為自己要進入主流的懷抱,但
這兩天意外看了幾部片,發現電影評價有極大的落差後,我才真正體認電影或許原本就無所謂主流,只有好壞與主觀的個人喜好。所以這一篇當然是我強烈的主觀意見。這幾部片,都是我在開演後才開始看的,卻都有一種非常熟悉的美國味——是臭的,不怎麼好聞。

第一部看蒙面俠蘇洛2,看了十五分鐘就知道是要講英雄美人老掉牙的故事(再看片名,還用Legend一字,還有什麼更甚於此?),謝謝再聯絡。

第二部
哈拉猛男秀2大有美國local king的味道,俗氣到爆(和過年前看的食神有得拼),充斥著各種對美國以外各種人的偏見,而且毫無新意:荷蘭女人高頭大馬,吸毒、嫖妓妓女,加拿大在路上拉屎、亞洲人的屌就是小etc. 而且還要加上愛情戲,受得了這以上種種的人值得佩服。我坐著繼續看是因為演員艾迪葛瑞芬老實說他還蠻好笑的。但劇情就是製造故事的生產線出來的產物。只能當消耗品,看完就丟。

第三部
辣妹過招是漂亮的校園青少年電影,說漂亮是因為劇本寫得很有技巧(編劇曾獲艾美獎),而且那種技巧是美國獨有的,有美女,有派對,有情鬥,有勵志,有教訓,因此有著濃濃的「輔導」意味。二十歲以下的女性觀眾應該會喜歡。但上了年紀的我不愛這種片,不是因為感染不到青春的氣息,而是人物與劇情轉折,都犧牲在「青少女的『戲劇化』成長過程」之前提下,而變的浮濫刻意,而且(哈哈,還會是什麼,當然是)順利。只要能循著劇情現發展的,一切都會順利!救命喔!

第四部
落日殺神(見圖,取自 HBO)擁有好片的潛力,卻有每下愈況的實力,到結局果然至谷底(殺手文森死的那一幕,湯姆克魯斯倒可以加分)。沒想到IMDB的評價竟高達7.7!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部片在寫實的框架擠進非寫實的情節,兩位主角的矛盾與行為前後性格加上刻意製造的撞車、屠殺等戲劇效果,以及戲劇高潮勢必演變的追逐,與惡人必亡的最後正義,在在都看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子。劇情為了刻畫殺手與計程車司機的性格而著墨太深,結果不但沒有突出這兩個角色,反而互相矛盾,因為在「戲劇」的要求下,冷血虛無的殺手向司機透露自己的身世,而小人物司機必須有一夜間轉為英雄,從頭號惡人手中逃生,拯救即將遇害的女檢察官,並解決職業殺手的能耐我看不出這部片有什麼高評價的條件!我會因飾演司機的傑米福克斯而給分,但阿湯哥在一旁顯得失色不少。(忍不住想到竊聽風暴,人的變化能像歐路奇莫赫飾演的特務才會像「人」,而不停留在平板的「角色」上。)

為什麼念戲劇的我要這麼討厭戲劇效果呢?應該說我討厭的不是drama,而是dramatic!那是為了突顯戲劇,而讓人味消失的開始。是造假而沒有誠心的產品。是技術與金錢就能堆砌出來的效果。是有公式可循,可以反覆製造生產的罐頭電影。

Make believe? 再說吧‧‧‧
‧‧‧‧‧‧‧

Thursday, March 01, 2007

《硫磺島的英雄們》


Flags of Our Fathers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威廉布洛勒斯、保羅哈吉斯
主演:萊恩菲利普、傑西布萊佛、亞當畢奇

幾天前看《來自硫磺島的信》,受到極大的衝擊,後得知還有另一部片叫《硫磺島的英雄們》。於是我以為這是導演的企圖:用兩軍對峙時的兩種觀點來看同一場戰爭!但看完《硫磺島的英雄們》後,我發現我的思考邏輯錯了,宣傳這部電影的手法也錯了(或許錯誤的宣傳比較容易成功?若真是如此,那還真是吻合這部片的精神啊——用謊言包裝宣傳真相!)

最大的錯誤就是片名。(我對於電影宣傳的重要性有著絕對清晰的意識,然而宣傳能不能盡量不要悖離原片的精神呢?)電影原名Flags of Our Fathers,請注意(拿出以前教英文的口吻),Flags是複數,這個字點出了本片之所以不是戰爭片,而是反諷政治與戰爭片的關鍵:「不只一面國旗!」這部電影要說的不只是照片上的那一面國旗,還有被撤下來的第一面旗,甚至還有之後為了鼓勵美國工民買公債而表演的那些國旗!Fathers當然就是片中的三位「不願被稱為英雄的英雄」,由於本片是改編自詹姆斯布萊德利的著作,作者的父親就是片中的醫護官Doc,而上場的軍人(無論生還與否),也有不少是為人父,所以用父親這個字恰如其分。如此便可看出作者寫下這本書,紀錄軍人對戰爭的另一種觀點。而美國政府或軍方所謂的「美國人看到這張照片,就會看到希望」,是美化和英雄化的行銷手法,對比真正上場參戰的軍人求生與照應同袍的真實面,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這整部片就是圍繞著「觀點」進行,所謂的觀點,我們可以解釋為羅生門,也可以說是不同的人格與個性,有不同的看法,戲劇的衝突取決於觀點,戰爭的盲目與暴力也源於觀點,本片得導演與編劇也試圖將各自的觀點用這部電影來陳述三位英雄的觀點及作者的觀點。如果看了這部片(或說看了硫磺島兩片),還不足以打消戰爭的念頭,那麼人類勢必還要一段時間的精神與心理浩劫!如果戰爭片如果為了只是製造逼真的殘酷血腥鏡頭,鼓勵暴力,崇尚英雄,那麼人類還要受戰爭中二元對立的觀點折磨,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太太龐大,要犧牲上萬(甚至更多)人的性命,才能塑造出幾個英雄。這部片的控訴也在此:故事要好賣,就要有英雄,管它事實真相如何?身為說故事的代表,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對自己的行業隱形地摑了一巴掌,他說,電影不一定要煽情、要有英雄才好賣,故事說得再好聽,如果悖離了人道精神,也是差勁的故事,就像美國政府與軍方一手塑造的「感人英雄故事」!

所以請回溯至導演的說法,才能明白硫磺島系列的兩部片子可以放在一起討論,但不能說是從兩種觀點來看同一場戰爭!導演表示:他先拍完《硫》片,之後才發現故事只說了一半,因為他不知道日本人如何看待這場戰爭,於是著手進行研究日本文獻,訪談從該戰役中生還的日軍及親屬,並拍攝了《來自硫磺島的信》後,才算是把故事說完整了。對了,這樣的順序才正確嘛!若果真如坊間流傳的「《硫》片是美方觀點,《來》片是日方觀點」,又以這種心態去看《硫磺島的英雄們》,肯定會非常失望,因為我們的思考順序根本就相反了,這樣又如何能得到令我們滿意的期待呢?

所以我能不能說說這是中文片名與電影宣傳的誤導呢。。。。。。(算了吧,我們看電影的人自己要知道怎麼看電影,不能事事要求片商做到滿分)

p.s. 亞當畢奇(飾演印地安人艾拉)的演出有一幕刻畫地相當動人,幾乎是真情流露,那是他被派回戰場前與長官的對話,揭露自己不願被稱為英雄的心聲,因為他在戰場上只是做到不被敵人的子彈打到,而真正的英雄都已經陣亡。我幾乎忘了他是演員,他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控訴政治與戰爭這場經過美化的大騙局!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7

《來自硫磺島的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山下艾瑞絲、保羅哈吉斯
主演:渡邊謙、二宮和也、中村獅童


不知為何會在過年間看了這部電影,如果聽麵條兒的話去看K歌情人,或許當晚的心情會好一些。但如果我看完《來自硫磺島的信》還笑得出來(就像坐在我們旁邊的那幾個年輕人),或許我還能讓感覺稍微麻木。以往的我看這部片子應該會感到憤恨,但在看的過程中,憤恨感早已不知消失到何處,只覺得胸口壓了重重的鉛塊,難以呼吸,感覺愈來愈不可自拔地感到沈重、鬱悶、絕望,這種感覺是歷史上權力與戰爭的愚昧所帶來的至痛,也是導演、演員、及全體劇組的藝術成就

片中教人沈痛的有兩個因素:其一是看到日軍的成員便知道這是場上帝不會眷顧的戰役。其二是日本境內不予硫磺島的日軍援助,而這裡還只是二次大戰的邊緣戰場(很難不想到歐陸的主戰場,甚至亞洲的戰場上,置身人間地獄的慘虐景象,彷彿世界要因人而毀滅了)。。。。

日軍的陣容有代表小人物心聲的
士兵西鄉,他只想回鄉見到妻子與出生後從未見面的女兒,一心求生,甚至常常出現投降的念頭和舉動;代表軍人典範的伊藤上尉,嚴以律己,帶兵也同樣嚴懲苛刻,在軍人的忠貞志節與上級的命令相左時,要求士兵違抗軍令突擊美軍,後選擇與敵人同歸於盡;代表日本殉道精神的大衫將軍,他見大勢已去,便無意奮戰,一心要求全部隊光榮自殺;代表中西衝突/融合的西竹一,曾獲得奧林匹克馬術冠軍,與西方人士友好,卻為效忠國家而參戰,戰情危急時,選擇犧牲自己保全弟兄們的生命;最後還有個人小我與國家大我衝突的代表栗林忠道將軍,他對美國有著一股情誼,對妻與子的思念也有著居家的溫暖,但身為將領,在國家有難時卻自願前往邊陲小島,成為當地的空降指揮官,背負著國家勝負與弟兄生死的重責大任,作戰時身先士卒,手下的軍官卻不服從軍令,而產生難以施展的制肘之虞。

以西鄉的觀點看到各種長官的面目與作風,似乎可以看到戰爭中偉大的人格與武士強調的自殺精神相違逆。而從各長官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決定卻都是絕對正確的選擇。電影讓我們清楚看到在一場戰爭中,多頭馬車正如錯誤的決策,是造成失敗的致命關鍵,而處於下勢的低階士兵在這種情況下,生命宛如強風中震顫的火苗,隨時會消散在瀰漫著硫磺味的空氣裡。雖然在所有的精神講話中,無論位階高低,莫不高舉雙手大喊天皇萬歲,但是置身事外的觀眾卻強烈感受到這批軍隊內有
幾近分裂的憂慮,外有美軍挾強大戰力的來襲,內憂外患之間,又有日本境內不予救援的的絕望感。西鄉與同袍在長官的要求下,一一引爆手榴彈自盡的一幕,體現了人在預知自己悲慘的命運時,包覆著最深的恐懼、絕望、痛楚與遺憾。

本片除了補充1945年硫磺島戰役的日軍觀點外,也想替為國犧牲的日本軍人致上崇高的敬意,卻在無意間釋放出強烈的反戰精神。電影雖然和觀眾有距離,但這部片卻讓觀眾有極真實的臨場感(有些戰爭片會有殘暴卻安全的距離感),往往在最動人的一刻,下一秒即是迫近的砲火聲,而隨時準備有一群人要犧牲的不安更是盤桓不去,即使有所謂的comic relief(電影與人生巧妙的銜接點,在最悲慘的情況下,也無法達致全然的悲),也無法放下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心頭的重擔。

片長兩個鐘頭,
我看了兩次錶希望能趕快結束,單是看那些畫面,我幾乎就已經無法承受(平時根本不看戰爭片,是因為喜愛克林伊斯威特導演,才進了劇院),想到日軍在那樣腹背受敵的困境中身心折磨煎熬了四十天,就知道為什麼事隔六十年後,我這麼一個局外人在看完這部片後,心裡也會跟著受創。這麼多人的生死,皆取決於少數人假各種崇高之名,行自我膨脹之實,不禁教人對戰爭的本質感到深惡痛絕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這部片中最大的成就便是「回歸原貌」,用日本演員講日語演出日本人的故事(這看似自然的安排,是多少導演莫大的障礙?)及持平呈現一場戰役的兩種觀點(打破以往戰爭正義的一方必正義浩然,邪惡的一方定卑鄙無恥的對立觀)。他擅長的節奏調配在這部片中並不明顯,反倒是氣氛的營造與維持與《神祕河流》的手法非常類似,將觀眾帶入逼真而無路可逃的戰爭氛圍中

片中我們仍看得出美國的鑿痕,編劇是日裔的山下艾瑞絲與老將保羅哈吉斯。這一點我萬不能再挑剔了,誰能要求美國人如實呈現日本的觀點呢?保羅哈吉斯不是日本人,但是他的劇本向來有著深刻的人文關懷,他對我而言是個感情豐沛溫厚、下筆卻理智精準的奇才。在這部片中可不時感受到他的風格閃現。

片中優秀的演出都歸日籍演員,相比之下美方軍人顯的太臨時演員了
(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美國片中就不那麼突兀,臨時演員的表現應該是相近的,)我想或許我的困惑反倒是對日本的演員群最好的讚譽。

我酷電影網對這部電影有兩篇相當詳盡的幕後介紹:一體兩面國家衝突。本文第一張圖片亦取自該網,第二張取自《來自硫磺島的信》英文官方網站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竊聽風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

編導:賀克唐納斯馬克;
主演:歐路奇莫赫、瑪蒂娜吉黛克、賽巴斯提昂柯賀


偕藍貓於情人節看的電影。看完後,她說:藝術的力量。仍浸在最後一幕的我,眼眶濕潤地點頭深表同意。

魏斯勒因調查而接觸戲劇、讀詩、聽音樂,在(竊)聽完〈獻給好人奏鳴曲〉後,劇作家德瑞曼在不知情時說的一句話打動了他——難道真正用心聆聽過這首曲子的人會是壞人嗎?——種下了他心中的善根。

東德情報局調查特務魏斯勒,問訊時一律依教科書的理論執行,完全摒除了人性;課堂授課時,記下發出質疑的同學;他的工作檔案有條不紊,對時間的概念更是不容分差。電影用一個簡單的長鏡頭,以筆直的側面線條俐落地勾勒出他的個性:一絲不苟、冷酷無情、嚴肅銳利。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想魏斯勒究竟是何時開始動搖的。如此鐵腕嚴苛的一號人物,搭配如此反常的劇情(看了二十分鐘,我仍以為他是劇中的頭號壞人,最後竟成了片中的英雄),應該有某種驚人的轉折、甚至不尋常的人物才是。但魏斯勒的外表卻始終沒有太大的轉折,彷彿故事線就該朝這最不可能的方向前進似的。事後回想,我才明白《竊》片說的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柏林圍牆倒塌前五年的東德背景,在開場後不久便讓電影瀰漫著恐怖肅殺的氛圍,點明了在沒有人性的環境下,平凡人如何跟著失去人性,進而成為泯滅人性的幫兇,又如何轉了個隱形的彎,重回人性的懷抱。

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魏斯勒幫助劇作家度過驚濤駭浪的竊聽風暴,明明達成了一件驚人的任務,但他的情緒在過程中卻沒有顯著的變化,連身上穿的衣服也不曾改變,只覺得他的背沒有那麼筆直,臉部線條也沒有那麼嚴峻了。這個角色的困難在此:平凡人沒有變成英雄,而仍是個平凡人,但在事件前後的狀態,卻有如冷酷的黑與柔和的黃,產生強烈的對比。歐路奇莫赫的詮釋相當入味,因此片獲得影帝當之無愧。他也參與過《大快人心》的演出,那是十年前我頗為喜歡的一部冷血電影。如今再思,那種電影竟讓我想到拉斯馮提爾和昆丁塔倫提諾,這一點容另敘。

這部電影和印象中的德國電影不同,冷峻仍在,但在處理人性上更溫暖,處理戲劇的轉折也更不著痕跡。

《竊聽風暴》中文官方部落格,另有熱心的影評翻譯導演專訪:cinema-critique

Tuesday, February 13, 2007

《危險關係》


Dangerous Liaisons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克里斯多夫漢普頓
主演:葛倫克蘿絲、約翰馬可維奇、密雪兒菲佛

如果
這部原著於1782年的作品只是以勾引、誘惑、詭計、圈套等機巧的情節取勝,那麼作者Choderlos de Laclos的名字和這本《危險關係》不到百年就會被淹沒在漫漫書海裡。但如果沒有《危險關係》的劇組,特別是Christopher Hampton的劇本改編,或許我們仍難以領略書中看似繁華虛偽的背後,那脆弱飄搖如煙的渴望——愛的歸屬。

1988年出品,十多年後重看才發現這是一部百分之百直指人性的成人電影,其中交錯著大片權謀、控制、角力、肉慾厚重的暗色調,與一抹純情真愛的白色系。一個是工於心計、手腕高明的寡婦夫人,一個是風度翩翩、勾魂攝魄的風流子爵,兩人將所有人物玩弄操控於股掌間,在復仇與征服的外皮下,披著善良美意的邪惡一路領先,蹂躪了劇中所有的女子,卻在最後勝利的一剎那攻佔了最貞潔的少婦,也引發兵敗如山倒的骨牌效應。愛上少婦摧花聖手在決鬥中陣亡,少婦得知真相後鬱鬱而終,而一直用誘餌與控制來愛花花公子的寡婦也隨之崩潰。善與惡似乎同時灰飛煙滅了。

一個以特定年齡層的讀者為導向,一個鎖在十八世紀末的故事,卻因為撕開了人性的陰暗,而具有穿透時代的後座力。感情的壓抑、征服異性的慾望對情人的控制、掌握男女關係的權力,三人在權力(寡婦夫人)、慾望(風流子爵)、愛情(貞潔少婦)分居頂端的三角形各據一端、糾纏拉距著。而化身這三個角色的演員葛倫克蘿絲、約翰馬可維奇、密雪兒菲佛在情緒上皆有劇烈的轉折,也有不凡的演出:約翰馬可維奇從輕佻耍心機與真情流露的神情,到發現自己無法達成目的、被夫人操控的惱羞成怒,及最後比劍時心不在焉的悔恨;密雪兒菲佛則是由惶惑不安到卸下心防,再到嫉妒與遭惡意拋棄時的軟弱無助,與得知愛人已死的絕望;葛倫克蘿絲在扮演全盤陰謀的主腦時,表現出舉重若輕的優雅與不可侵犯的莊重,最後至愛已死而情緒崩盤的一幕,更是堪稱經典。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肥皂》


夏洛特把床搬好,一個人躺在上面時,我以為那就是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後的樣子:自由、獨立、孤單,無所謂快樂。在暴力與愛共存的關係裡,她選擇離開,但她想離開的只是暴力,不是前男友克里斯提,更不是愛。接二連三與其他男性產生一夜情,碰上的不是外遇就是太快發生性關係,她還找不到真愛,就被自己的心態和這些遭遇塑造成一個難以相處的女人。

而薇若妮卡仍困在男兒身裡。一顆纖細敏感的心,對自己變性的選擇卻堅定不移。不願意母親叫他原來的名字,也不喜歡夏洛特說他壯,一心只想變成比較適合他的另一個性別,包覆他那顆容易受傷卻又已傷痕累累的心。但片中的女人夏洛特其實不像他想成為的女性那樣愛看愛情肥皂劇,也不會把寵物打扮的像芭比娃娃,更不會每天搽粉底、塗指甲油、穿短裙高跟鞋。薇若妮卡的眼神中透著憂傷與柔弱,走在街上的行人或住在隔壁的鄰居,又怎能從他帶著女性假髮卻沒有胸部的怪異裝扮看出來?尋死和變性手術只是在生活的無數掙扎中,兩種互為遞補的解脫法,任一種方法成功,才可能為她的人生帶來轉圜的空間。

克里斯提是對夏洛特慣性施暴的前男友,但可惡的人也需要愛,也需要 人的溫暖,所以在他放下身段、彆扭地跳著舞說要夏洛特,只為了挽回她的人和心時,他也回歸了人求愛時暴露的脆弱與不安;而夏洛特願意重回他身邊時,他又自 然無邪地露出得到愛的喜悅與幸福。但他除了需要一個心愛同時也愛他的女人之外,更需要尋求治療,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暴力,不知何時會再發作,而受害的將 是他愛的女人。。。

兩層公寓,四個人一隻狗,劇情簡單,對白自然,不渲染孤單,不放大寂寞,淡淡的,卻逼出無比的真實,傳達了人坦裎求愛卻容易受傷,而逐漸演化為在捍衛保護自我中繼續追索愛的樣貌。這便是逗馬電影的魅力。

身為一個人,我沒有辦法不去關心薇若妮卡這樣的人,更遑論傷害她。但傷害薇若妮卡的往往是不自覺的反射動作(如來自長期遭到暴力相向的夏洛特),或是在兩種抉擇間進退維谷的立場(如來自配偶不願認子的母親)。如果性別是天生「自然」的現象,何以性別的表徵必須依循所謂的社會「規範」?薇若妮卡喜愛的人無形中對他造成的重複傷害,使得變性成為必須,而不是選擇。但變性之後呢?會不會有更多的傷害與傷害?

最後夏洛特與薇若妮卡雖然看似「悖脫離社會常軌」,跨出了性別的束縛,卻僅僅滿足了身為一個人最基本卻最可能一生都難以獲得的心理需求。就像薇若妮卡在肥皂劇中聽到的對白一樣:愛就是關懷、保護對方,原諒對方;這部電影傳達的也就是這麼一個肥皂劇的概念。

不知道感動得在電影院裡面流了幾次淚的我,何以還能這麼條理寫下我的感受,或許就如一起看電影的麵條兒說的,我「真是太理性了」,但是我可以說《肥皂》這部電影真的觸動了我這個真是太理性的人。以致於當麵條兒說「這是丹麥電影耶,以後不曉得要到哪裡看男主角的表演」時,我又被一股濃厚的感傷嚴侵襲,
而莫名難過得無以復加。

國別:
丹麥

導演: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 ( 克莉絲鄧森)

編劇:Kim Fupz Aakeson

主演: Trine Dyrholm (崔娜蒂虹), David Dencik (大衛丹席克)

丹麥官方網站:http://www.ensoap.dk/

Sunday, July 02, 2006

追殺比爾 I & II

昆汀塔倫提諾堪稱電影界的怪才

這部電影,我歸類為給暴力嗜血的白種男性 看的武打片,但我這個黃種女性看得仍是津津有味,原因不在於片中的緊湊刺激處不輸上乘電玩,也不在加入了所謂的「東方元素」和令人發噱的無厘頭幽默,而在 於他對一個單純薄弱的線性故事所採用的複式處裡手法,那種手法不是風格,而是幾近靈光乍現式的個人美學。

因此這部電影打的是這個美女牌鄔瑪舒曼,但這張牌可不是花瓶,而是憑真本事演出一個女人報仇的故事。過程是無數的廝殺、流不盡的鮮血,和暴虐殘酷的畫面。但非線性的敘述和視覺題材的處理,讓整部電影從三流的暴力片,變成「好看的泛藝術商業片」。這種指的是畫面的調度、素材的運用,和節奏的掌握。

那一整段漫畫的片段很妙(幸好是限制級的 電影),而且長度還不短!會這麼處理的導演應是微乎其微吧……。日本黑道幫湧入酒館的那一幕,畫面又塞進了多少人?幾百個人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流動的畫面堪 稱一絕,而在復仇女王大戰黑社會份子到了緊要的關頭時,彩色電影又成了黑白片,黑白片又成了剪影,創意更是一流。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國的功夫重要嗎?片中或 許帶到專注不二的日本精神和狂妄自大的中國心態,講了一兩句精闢雋永的話,但對這兩者的了解仍然流於粗糙膚淺,只是導演很聰明地點到為止,沒有多加著墨, 於是中、日的武道成了附加在電影主題之外的素材,只是讓觀眾淺嚐滋味罷了。兩部電影都超過兩小時,看完後卻沒有累的感覺(我想的到還有這般能耐的導演就是 拉斯馮提爾),靠的就是就是節奏緊湊,而這種節奏常見的安排就是在漫長的打鬥中間,適時穿插的笑點、靜止動作或意外的變化。

最後追到比爾時,除了特別加入新娘的小女兒這一段,還解釋了這個故事之所以「非關現實」,都是因為對「超級英雄」(如超人)的執迷。至此,一個作品終於「完整」交代清楚。而女人—不管是片中的新娘或騙外的女性觀眾—也終於獲得報償,爭了一口氣。

後記:拜貧窮男的cable movies guide之賜(http://epaper.ctfa2.org.tw/),我才在電視上看到這部電影。十分感謝他的貢獻,還有提供我這個資料的Milan

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

瑪莉‧書娜的《郭德堡變奏曲》是根據顧爾 德的版本,我記得那一檔的節目單有一段顧爾德的訪談。看完那段訪談後,我對他的音樂理論沒有多大的共鳴,因為根本看不懂,但在一連串的解釋後,顧爾德馬上 補了一句:「真希望我剛剛沒有說出那些話。」此舉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幾乎相當於宣示了藝術家的身分,一種不管是暴露自我真正想法的尷尬也 好,一種想要修飾自己剛脫口的話或概念也好,都讓我對顧爾德有一股更深的好奇和敬意。

這是十多年前的舊片了,而我在今年六月底才託台北電影節的福看到。電影中的32個 短篇彷彿浮光掠影,從顧爾德本人、他的音樂、他的親友、周遭的人、其他音樂家、訪問人的觀點,隱隱約約拼湊出顧爾德理想、思辯、脆弱的面貌,這個面貌並不 完整,就像音樂家給人的片面印象一樣。或許是北國和孤寂的片段重複出現,加上他對音樂演奏的看法幾近純脆無暇,使得在螢幕外看電影的我,數度深刻感受到自 己身為凡人,和顧爾德這脫俗的音樂家有明顯的距離。我不由得羨慕起他來,為什麼能夠這麼專注在旁若無人的自我世界裡,營造出這種純粹的氛圍。

導演融合影像的手法拍攝這部電影,剛開始 我不太能適應—琴槌和琴弦、圓形動畫、藥丸無一不入鏡,單調中夾帶著變化,而那些片段…與其說我在看電影,還不如說我在聽電影吧,聽巴哈的音樂,聽顧爾德 的彈奏,享受十八世紀的舒眠音樂,二十世紀的詮釋,和世紀末的影像處理,其中圓形和音樂的搭配尤其突出。而演出和訪談交錯進行,又讓電影的拍攝更加靈活創 新。

看完後,我似乎對顧爾德有了些許的認識,但仔細想想,其實是看了一部好看的電影。而這種不著痕跡的手法,也完全沒有減損顧爾德留在人間的典範。不煽情,不預設立場,一切就是那麼的舒服。


Monday, December 26, 2005

衝擊效應


看衝擊效應(Crash)讓我深深感受到兩件事:故事的特權及故事的力量。

但這個力量與特權,卻不是憑空架置的空中樓閣,而是來自於現實,由於緊緊吸附著現實面,使電影產生了數以倍計的效果。於是想像與寫實這兩個死對頭,在這部電影中成了最好的搭檔。

其實我不擅長追蹤複雜的故事線,但衝擊效應的目的似乎不在告訴我們曲折離奇的故事(雖然編劇兼導演早已在無意中讓故事變得精彩環扣),而是把種 族歧視的議題/現象「挑明」了說,再把人性中亦正亦邪,亦善亦惡,亦智亦蠢的各種面向,通通放到觀眾眼前,凸顯種族糾葛的必然與無解。編劇出身的導演保羅 海吉斯太明白人性了,這一刻兩個黑人混混才剛展現俏皮有原則的面貌,下一刻就又變得膽小怕事,白人警官前一秒才惡毒騷擾電視導演的太太,下一秒又成為救她 的英雄,和因父親病疾而痛的孝子。檢察官、警官的籌碼與手段似乎那麼惹人蔑視,卻又荒謬得合理,甚至有助於消弭種族歧視。這就是現實,但編劇用了巧妙的手 法,將瑣碎的現實面串聯起來,讓我們從電影想像中看到現實的真相。而這種真相,是我們置身於瑣瑣碎碎的現實中礙難察覺的。

當然我最愛的還是波斯老闆槍殺拉丁美洲籍鎖匠的那一幕,我的心臟簡直都要跳出來了!但小女孩沒有死,還說:It's a really good cloak. 臉上帶著天真和微笑,真是催淚又催憐。編劇的「善良」救了原本可能會死的小女孩一命,但這就是故事的特權,以合理的鋪陳(空包彈),不強迫觀眾接受殘忍的 現實。因為寫實固然可貴,但也可能讓觀眾變得對種族的議題更加憤世嫉俗。因此片尾的包容雖然有點濫情,而且畫面太唯美了,但它給了我們星星之火般的希望。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就好像在反觀自己和周遭的人,因為不完美,因為可厭,而顯得可愛,而之所以為「人」。

官方網站
黃香瑤的文章
藍祖蔚的文章
其他介紹討論
租片

Sunday, December 25, 2005

登峰造擊


今年的電影看得不多,但受感動的都是美國片,這個現象和我以往幾乎拒看美國片的心態,大幅呈現銳角似的逆轉。先說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

老實說,我看看這部電影唯一的目的是想看希拉蕊史旺(Hilary Swank),自從N年前看過她的《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後,就對她的表演印象深刻,說「深刻」尚不足以形容當時看完後的感覺,說得更準確點,是她的表演具有穿透力!她讓我相信她就是BrendonBrendon就是她,而且在我得知真相(乃因她勤做演員功課,致使演技爐火純青)後,仍然頑固地相信她就是劇中人。我還因此對同志的議題開始感到興趣,買了女書店出版的《男裝扮終生》,這兩個作品到現在都還是我的最愛。不過這是題外話~~。

看《登峰造擊》時,對她的表演依舊讚賞不已,但除了她的表演,我還看到又導又演的克林伊斯威特和編劇保羅海吉斯(Paul Haggis)。這三人的組合真是鐵三角啊!當然還有老牌演員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薑是老的辣,其演技自然不在話下。

對克林伊斯威特的印象本來只停留在西部電影。第一次對他產生肯定是看在波士頓看《神祕河流》(Mystic River)時,第二次是在家看《一觸即發》(Absolute Power)的DVD──老實說我對他的導演功力真是佩服至極了!他最擅長的就是我們上肢體訓練時一提再提的「節奏」,還有電影的敘事能力。

《登峰造擊》的節奏緊貼著故事線:電影前半敘述瑪姬拜師學藝、進步苦練、屢戰屢勝,其節奏便一波推一波,緊湊地到達瑪姬挑戰世界女拳王的高峰!後半場描寫瑪姬遭襲落敗、教練法蘭奇悉心照顧,而至瑪姬決意求死,片中的步調忽地緩慢沈重下來,甚至有種時間幽然靜止,隱而不宣的慌寞感。而導演的敘事能力,莫過於以穿插交錯的手法(甚至以一個鏡頭或一個對白便 能)安排伏筆、鋪陳情節,因此整部電影豐富圓潤,俐落完滿地交代了一切。電影長
132分鐘,而我竟渾然不覺:那當然是克林伊斯威特用節奏與敘事技巧把時間濃縮了!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讓幾個可貴的生命,閃耀著熠熠動人的光輝,後勁力長達月餘。原本覺得片長太長的我,還看了兩遍!

至於編劇的高明手法,對我而言至少有二:重點提示與人物刻畫。重點提示之說雖好笑,但如果不是這樣,原本我一點興趣也沒有的拳擊主題,怎能變成讓我能夠了解(甚至還)喜愛呢?又有誰忘得了那句名言:...boxing is an unnatural act,...everything in boxing is backwards: sometimes the best way to deliver a punch is to step back... But step back too far and you ain't fighting at all. 片中的要角從瑪姬、法蘭奇到艾迪,各個都是立體完整、有血有肉的人,具備充分的動機從事片中的一言一行,輔以深藏不漏的老拳擊手艾迪的旁白,道出拳擊的精神與故事的轉折,當然還有溫馨感人的一面,即使在最失意的片段,他也能從中帶出幽默、力量,和人的尊嚴。

而瑪姬將死之際,法蘭奇才說出“mocuishle”的意思是“my baby”時,不但讓電影很矛盾地到達情緒的最高點,更達到畫龍點睛的神效。(雖然我是哽咽著灑淚看完這一段,卻仍忍不住要為編劇喝采。。。)後來我上IMDB才知道,八○年代我喜歡的一部影集Thirtysomthing,也是他編劇製作的,哇,真是挖到寶了。

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黃香瑤的評論,覺得很喜歡,一併看看:

Monday, October 24, 2005

獨奏的樂章

明明是想寫《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卻跑來寫這部在五、六年前看的電影!當年看完《獨奏的樂章》後,大受震撼──只不過腦容量的記憶有限,我後來壓根忘了這部電影,直到今年夏天 整理書房時,從一大疊節目單中看到它的傳單,回憶才又一個勁兒衝了上來。後來我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製成DVD,就憑著當初熱愛的第一直覺,買了下來,到 今天才又看了第二次。

看完後似乎只是更加印證了:人喜歡什麼東西都有年齡的限制,就像食物有保存期限一樣。我很訝異,這部電影怎麼不如以往了?但奇怪的是我仍然感動,或許是依戀當時對這部電影的讚賞吧,還有對劇中人物的同情(飾演男女主角兩位演員的詮釋是我最喜歡的,而且劇本確實碰觸到人脆弱的感情這個層面,影片中也相當深刻的傳達出來),以至於我對劇情的不合理也跟著採取寬鬆的態度。

在沒有愛情的背景裡,盡是疏離、孤單、召妓、性變態,甚至結局也是破碎不完滿的,但電影透過女主角的口,告訴觀眾要相信愛情,完全轉移了這部列為驚悚片電影的焦點。這部片為小說改編,當然作者的用意不在告訴讀者究竟是誰殺了變態男,對於警探愛的人就是兇手,內心將如何掙扎,也不多著墨,而是毅然讓他「相信愛情」。這是故事的不合理處,卻很奇怪的成為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

剛剛看了盒子封底上的文字,本來想找男主角的名字,沒想到上面什麼也沒有(老實說,聯影這個盒子的說明做得蠻差的,沒有電影的任何資料,卻放了 報紙的報導和觀眾奇怪的迴響,真是不可思議),卻讓我意外看到製片為這部電影下的註腳:「在尋兇緝查真相的過程中,逼向見證愛情的死亡。」若果真如此,那有多麼悲涼啊!我寧願像男主角心中所想:他的罪惡感來自於讓安娜發現他是警察,而選擇自殺。雖然有些濫情,但他是真心愛她,只是她沒有相信愛情。或許這正是愛情死亡的原因。。。

看IMDB上的簡介
PChome上也買得到DVD

製片:Regina Ziegler
導演:Nico Hofmann
演員:要特別註記,太喜歡他的演出了→ Götz George  
Corinna Harfouch

Friday, August 12, 2005

創世紀


看了三分之一,我驚訝:竟然有人想得到這樣拍片!

華麗的裝束,蜿蜒的廊道及扶梯,截然不同的廳堂房室‧‧‧跳脫了情節,鏡頭下呈現的是一幕幕流動的超現實畫面,似真而幻的意識流場景,並置著不同時空的人與物,藉由劇場內的表演而成立,也因而流露出濃厚的實驗劇場風格。

衝著「一鏡到底」的特色,我忍不住想看這部片。剛開始我的確驚異,想探查他的攝影機究竟如何架設,為何能讓一介觀眾如我,像是坐著慢速雲霄飛車,從不同的角度及視野──空中、底層、側邊,聚焦、擴焦、柔焦──飽覽整個三度空間內的風貌與細節。光是這一點,就要拿不少分數。

但是─

中途我一度睡著。或許是蘇古諾夫對冬宮內的收藏著墨太多,雖然那對美的執著與耽溺,讓我忍不住想到貝托魯奇,但義大利人的體內裡,仍不愧是留著文藝復興的藝術血液,不會像創世紀般,偶而出現天外飛來一筆,卻又各自獨立不相連貫的片段,使整部電影顯得破碎。

但最後那一章,舞會散場時,哇!成千上萬名軍官淑女,沿著樓梯與長廊朝大門口移動,那股人潮,形成華美而微亂的滔滔長流,恰似整個俄國歷史、地 理、文化、藝術的縮影!雖然內心不禁想問臨時演員真的那麼便宜嗎?就算如此,服裝也所費不訾吧,但我寧願暫時拋開實際的執行層面,享受那一瞬間的視覺奢華 之感。

他的創意和手法,依舊教我着迷!

還有,攝影機是如何架設的呢?

創世紀的官方網址:www.russianark.spb.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