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書.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書. Show all posts

Friday, October 01, 2010

譯作出版

在教會裡學習醫治釋放,在工作中翻譯驅魔趕鬼,
我深信接這本書也有神的美意。

記得有一天晚上,我獨自在家翻譯,
譯到一則被邪靈控制的真實案例,
心裡不知為何愈來愈毛,趕緊拿出詩歌,
而且放得很~大~聲!等整本書譯完,
回頭再看自己當初被嚇到的那段,
我才發現~我譯得太入迷了:P

真實的故事,深入的報導,
對照的觀點,多重的案例,
這本書開了我屬靈的眼界,也教了我未知的事。
願基督徒、天主教徒都能讀到這本書,
認識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權能!

Wednesday, May 20, 2009

譯作出版

翻譯這本書其實是神的帶領,祂的手介入這整個過程,現在回想,祂的真實與全能實在令我敬畏+敬愛。

去年九月底我剛結束因工作傷害而連續復健的二十一天,心想該把擠得滿滿的翻譯行程重新調整了。經過審慎的思考後,我懷著忐忑的心與長期合作的主編商量,打算把已經接下的兩本書退還。極令人感動和感謝的是她能體諒我的狀況,也答應了我的請求,讓我先休息。不多久,十月中我接到寂寞出版的主編邀約,在這段休息的空檔中,我有時間試譯這本書,也在足夠的休息後,於十一月初接下這本書。

翻譯的過程中,我常讀著讀著,眼淚就在眼框打轉了。這本書非常扎心,它直接跳過頭腦,和我的心說話,雖然最初我有些旁觀者心態,僅當成小說如實翻譯,但我愈隨著作者的筆觸走,就愈感受到他(或說祂)其實在挑戰我的一些既定觀念,包括權柄、三位一體的真神彼此的關係、神與我的關係等。譯完後,我知道這不是單純的小說,而是一本超級近距離與神接觸的個人紀實!無論作者Wm Paul Young在書中放入多少他個人對神的觀點,我相信對他而言,都是絕對的體驗與絕對的真實。神使用作者以這種方式來傳揚祂奇妙的作為。

當然,即使不是基督徒,也能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深度樂趣,並有機會知道神願意回應每個「認真」尋求祂的人。我自己也相信只要我願意向神敞開內心的最深處,而不只是在制式(或智識)的外圍對祂喊話,祂絕對會以只有我個人才能明白的方式對我說話,正如祂對小屋的作者(故事的主人翁Mack)所說所做的一切。

強烈推薦各位或買、或借、或要一本來讀。相關介紹及討論如下:

中譯本簡介原著官方網站英文討論版影片討論版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譯書上架

這本書不只是書,也是一種面對人事物與環境的態度,以內在不願抱怨的想法改變外在抱怨的行為,再以外在不予抱怨的行動影響內在打算抱怨的心境,可謂內外兼修的良方!但這不抱怨運動的重點除了不抱怨,還有持之以恆的毅力與耐心,兩者互為輔佐,才能到達不抱怨的終極目標。因此除了閱讀這本書之外,也請盡心盡力實踐操練這本書的內容。我自己也親身參與,渴望看到改變!願我的好友們也都能清除抱怨的能量,轉化為樂觀接納的質素,成為自己生命及生活中的動力。God bless those who will themselves to do it.

詳見不抱怨的世界

Wednesday, June 04, 2008

譯作出版


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作品,翻譯過程中狂笑了好多回,
彷彿我是跟著嘲謔的旁觀者,又彷彿在幾處,我也被Banksy嘲弄了。
中文版一出,我發現我的譯筆似乎需調整得更不羈些,
所幸,全書的文字不多~哈~光是看圖便值回票價!

詳見下方連結

Wall and Piece - 塗鴉教父 Banksy 官方作品

或見《自由時報》介紹

Thursday, April 17, 2008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一度以為我就是那個坐在巴基斯坦的敘事者成吉思對面的美國人,聽著這個和我有不同血統、不同背景的人娓娓敘述自身的故事。豈知到了最後一章的最後一段,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個遲鈍的讀者,或者說在循循善誘的敘事下,渾然融入書中氛圍的聽眾。

閱讀中的我像只水杯,承接主人翁「有禮貌」的觀點與表達,他倒水的態度如此謙恭,使我滿心相信他倒出適度的八分滿後就會停止,但他繼續讓水穩定緩慢地流洩,直到杯緣飽漲,再也容納不下一滴水,也沒有流出一滴水,到達表面的最大張力
,方才罷休。

這股最大張力,好比主人翁成吉思自身的處境,他就是那道水流:一種介於自由意志與不由自主的清醒與迷惘;一種微妙的掌控與被迫的平衡。那張力無所不在,沒有說破的東西,卻彷彿在最後一刻由小說倏忽跳至現實,讓我清醒了。但是那讓我清醒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水?

刻骨銘心的身分認同。血濃於水的核心本質。


或許是因為刻骨銘心,所以在只看外在的世界裡,才能安全隱藏,因為外在可以依照個人的耕耘與喜好加以選擇,但血緣出身卻是賦予的,人毫無置喙的餘地,只能在有限的現實條件中活出最大的效應,卻無法掌握、更無法
決定事態的演變。

書中好些段落扎得我心痛,痛中還帶著了悟。在書中我看到成吉思濃烈、壓抑、溫柔、付出的愛,也看到他在愛中感受到的得意、謹慎、滿足,與失落感,他愛上的美國是代表理性與務實的頂尖財務評估公司,或代表感性與幻想的艾芮卡。表面雖是第一人稱敘述,由成吉思道出自己在財務評估公司的表現,與艾芮卡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但內容卻透露了更多美國人如何看待巴基斯坦人成吉思的片段。在成吉思平靜沉穩的敘述下,我看見成吉思心細如絲,又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覺使他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努力不懈,卻也使洶湧的暗潮不曾在他中心止息,當他發現自己即使用盡了全力,也無法達到他要的結果時,我似乎與他一同釋懷了。

因為愛不可能只有單向。無論愛他的主管吉姆或心上人艾芮卡如何以金錢、權力、尊重來成吉思,又如何以各自的方式需要與索求他們要的成吉思,這種愛勢必走到盡頭,因為他們愛的只是成吉思的特質和能力,而不是完全接納他的「人」,包含他的血緣國籍,他的過去未來,他的渴望與需要。

有條件的愛無法
完全接納(正如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也是建立於利益交換),因此成吉思選擇離開。這或許不只是良心或愛國心的覺醒,還有人性中對真愛的渴慕。


後記:第一次參加試讀,就碰觸到這麼動人的書,字裡行間充滿了
溫柔的張力,流暢的譯筆更使閱讀的過程中滿有共鳴與滿足~~滿心感謝。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經」過一巡:讀完第一遍聖經

12月23日,我按著自己的願望,在聖誕節前讀完第一遍聖經,急著在半年內看完囫圇吞棗吃下一千多頁的字我不曉得自己究竟真正得著什麼,老實說,我看完時,心裡唯一的感動是:看完了!還有種自我肯定的得意感。但我又隱約感受到另一種意念,是一種深切的感恩:感謝主,是祂讓我在我自訂的期限內看完聖經的。

想想自己在六、七月間興致勃勃、志得意滿、歡欣雀躍地說要在半年內要讀完一遍聖經時,小組的姊妹都驚訝,覺得這麼看太快,但她們都沒有多說,只說了些鼓勵的話。然而我現在才恍然發現:當初發下的豪語,根本是血氣說出口的。因為這半年間,我曾經「趕進度」,一次看20頁,也曾經沒進度,一個禮拜都沒讀經,更有連續多日每當翻開聖經,便開始無法集中、瞌睡連連……。這麼不經意領受神的話,這麼輕忽這本書的重量,但神仍然依著我的任性,應允我的祈求。我無限感激神的慈愛!也感謝小組姊妹的包容,於是,12月23日看完第一遍聖經後,心裡又響起另一個聲音:明年我要在花一整年的時間,好好咀嚼聖經、細細品嚐神的聲音!

但不知怎地,我隨即又知道這仍是我的血氣在說話!因為我喜歡定時間、定進度,因為我喜歡掌控我要做的事!但神的話親臨我,進駐我心,卻不一定是我排定的時間,也不一定是憑我的喜好或感動。好比我在讀經前,就非常喜歡其中講愛的章節: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 哥林多前書13:4-8 -

但是我真正看到這一段時,沒有多大的感覺,只覺得:好,我終於看到了。想進一步默想恆久忍耐、不輕易發怒的真意,也只是我要接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我要控制自己的脾氣其他就空空如也了。

真正讓我感觸良多,始終掛懷、無法輕放的,反而是我不曾想過自己看了激動的書:〈約伯記傳道書以賽亞書人生何其奧祕每一個家庭,每一個血緣,每一個事件,每一場轉折,每個人與其他每個人之間的交會與演變,都掌管在神的手中,無論人的心思、意念、作為是善惡好壞,都無法改變或影響神崇高偉大的地位。我們身為人,只能夠改變自己,只能夠影響人!這是我們人的限制,也是神給我們的恩典!更遑論神統管的不只是人,還有整個地球山川的運行,日月宇宙的奧妙。(而有人以為神的道太簡單!我驚,因為他們不知道神無法以人的眼光及思維測度;我喜,因為我何等有福!天上與人間的奧祕只給神國的子民知曉一二;我憐,因為不信的人無法領受這等瑰寶。)

如此思量,我明白了!能不能領受神的話,領受的程度多寡,何時何地領受,都是神的工作。讀經的感動在於神,不在我。這啟示光照我要將每回讀經的心完全交托予神,順從祂的引導與帶領!

奇妙的是:「經」過一巡後,透過小組姊妹其青,我感受意識到自己的靈命似乎長大了1 cm 或 1 c.c. 或 1 天(不知該用什麼單位測量靈命),因為今天我和其青及小組長穎琪約好要碰面禱告,但我卻遲到很久,我自己還歸因於前一晚回家後起伏的心情。但透過其青的口:我知道屬靈爭戰又悄悄開始,以往都是在我知情的狀況下發生,但這次卻是在我沒有意識的時候遭到攻擊。於是我們三人一同禱告時,我心中的光又再次讓使我充滿喜樂。這一回隱形的屬靈爭戰,表示我可以靠著肢體間的幫助,靠著披戴主耶穌基督抵擋得勝,那不該歡喜快樂嗎?我心裡不禁猜想:這是因為我讀完了經嗎?我不願繼續這麼繼續想下去,那會有自義的危險。我只知道我的作為無法改變神的絲毫計畫,但我知道祂自有得時公義的安排。

謝謝神,
為我們預備了聖經。

我心中
又不住祈求神啊!請讓我細讀新約的每一部經書:四福音書、使徒行傳、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我想領受,我要領受,我渴慕領受。若祢看為美好,願祢動善工成就!奉我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譯作出版

將近半年沒有譯作問世,
《爵士女伶》的出版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原名 shout down the moon。
翻譯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漸漸喜歡上這本書,
平凡的敘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情節

看完後,卻覺得有不凡的價值。
我好比揮汗勞務了好一段時間的
淘金人
終於
在漫漫沙塵中看見一粒閃亮的金,
在陽光下發著光。


Tuesday, May 08, 2007

《揭開生死謎》


作者:Barbara R. Rommer, MD
譯者:諶(音同陳)悠文
出版:商周出版,2005年8月

去年年底在 simple life的意外收穫。當初想找這類的書,是基於宗教上的考量,因為一整年都想找適合自己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或佛教),經朋友引介而實際接觸基督教,半年多認真學習了解的過程中,人與人相處的感覺雖然很好,卻無法讓我相信,而且還產生嚴重的懷疑,與信仰產生嚴重的抵觸,最後在徬徨之際,只好默禱求助上帝,盼能找到啟蒙的契機


宗教與現實生活的差距是我最大的困擾,文明的巨輪在時間軸上不斷向前,但各教的根本教義卻千年不變,儘管教義與現實產生差距,但教徒們仍是深信不疑。這種困擾經過和好些朋友討論、網路上追蹤搜尋、自己胡思亂想,似乎得到了初步的結果——讓我信教的關鍵點或許是我想認識死亡或死後的境遇,就算只有一絲細微的了解也無妨,因為宗教凌駕於其他學問的面向,就在於對死亡的解釋。生命的盡頭是莎士比亞說的「無人從彼岸返回的不明國度」(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No traveller returns),也是文學、哲學、物理、生化、心理、歷史、醫學、藝術都沒有確切答案的事,有此經驗的人更無從提供後人建議或經驗談。

那麼宗教何以如此確定今生的作為得以決定死後會如何?反之,我們又為什麼來到這人間?宗教存在了上千年而不滅,其精神必非只有數十年生命的人得以窺其堂奧,必有相當的可信度,但這個範圍超越了科學與想像的界線,是人的智慧不可觸及的層次,由此可知人的存在有多久,對死亡的不解便有多久。也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不解?

《揭開生死謎》談的不是死亡,而是瀕死而復生者的經驗訪談。很高興有這本書陪我,解開了我好些疑惑,特別是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的部分。人瀕死時的所見所想所懼所盼都與生前息息相關,說明了世間的觀念與教育在人的意識中扮演多麼吃重的角色。一直被灌輸有罪的概念,臨死時也會因為害怕遭到嚴厲的審判,而目睹類似的情景。而接受上帝慈愛的一面,會感受到人世間前所未有的光輝與幸福。另外自行了結生命的案例也所在多有,但在沒有完成人生的課題之前,自殺多半都不會成功,重生後,同樣的課題需要當事人以更勇敢的態度來面對。因此書中的三百多起個案雖然都發生在美國,但我不難想像何以從前家人會說夢到過世的長輩在奈何橋上呼喚,我也對華人文化中的生死有命或生死簿的說法有較多的體會。人的生與死也是緊緊扣在文化與觀念裡。

而信仰是觀念的一部分(或說觀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有人在重生之後,改變宗教信仰,有人更堅定信仰。有些人與上帝定下盟約,也依約履行,有些人沐浴在上帝的聖潔下,產生莫大的正面力量;有些人的痼疾或重病不藥而癒,有些人出現了超感應的能力;連遭受暴力或謀殺的人在重生後也有莫大的改變。人瀕死而後重生的力量,彷彿超越突破了人原有的限制,他們的共通點是對人生抱持更積極尊重的態度(即使與天上相比,人間可說是渺如敝屣),對他人更包容與關愛,面對人生的課題更從容肯定,面對信仰則揚棄控制恐嚇人的教會,強調唯有愛與體諒、寬恕才能帶出人的光明面。信仰本身也是極為個人的經驗,而宗教也無所謂優劣,劣的是人的狹隘,穿過了狹隘,自有無比寬廣的大道。

書中雖沒有正面肯定「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作法,卻間接告訴我不需對死亡恐懼或過度哀痛,彷彿真如基督宗教說得盟主寵召或佛教的往生極樂世界,逝者的生活其實千萬倍強於生者,而生者哀傷不捨,是由於未知的身後事與分離的煎熬。但那似乎是不必要的。心繫著苦,苦便跟隨在你身後。放開了苦,讓它消散,我們的胸口又得以呼吸了。

因此這本書說的雖是生死,卻超脫了生死的主題。我也希望自己能不時拿這本書出來重新翻閱,看見生命中一些隱形的答案。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少年時

在花蓮「沙漠風情」借住四宿,意外的收穫。

柯慈的著作。頂著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呈現的卻不是艱深晦澀的文字和思想,而是清新流暢的華爾滋,舞步中混雜著哀愁、疏離、驕傲、執著、疑問, 敘述主人翁求學及步出校園後的種種──對文學的追求與幻想與現實生活糾結不清,情愛的幻影每每破滅虛空,離開自己心所不屬的家漂流異國,作家的的少年彷彿 困在濃霧瀰漫的迷宮內,企圖在百無聊賴中找尋光明與意義。

很熟悉的感覺。卻又那麼不同。
有著青春的味道。

看看介紹,兼買書

Wednesday, August 03, 2005

印度之旅


才看了三分之一,就愛上這本書。

對我而言,印度之旅帶來的不是文化衝擊,而是文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這本書出版八十餘年後,依然散發著懾人卻溫暖的光芒。

雖然我不是印度人,對其中的描寫是否輕蔑印度,無法深刻體會,但我能理解為什麼E. M. Forster從英國人的角度會這麼寫。他能夠這樣寫,有其度量與視野,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及細膩包容的心,這一點超乎了作家的特質,展現了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十九世紀初,在東西方初次深入交會時,便有人以這樣的眼光看待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即使在堪稱世界地球村的二十一世紀,也不見得有多少人能以如此開闊的胸襟,接納另一個國家。
看中譯本
閱讀原著

11月12日 上午 12:55

看完這本書,終究要將它歸類為百年前的小說,他的「文學表現」,除了第三部Temple有點為了交代而加寫(正是十九世紀小說的特色)之外,前兩部Mosque & Caves我仍持著擁護讚賞的態度。而就「認識印度」上,Forster仍是我心中的『第一人』。(我不會因為他在書中對印度的「真實描寫」,就對這個國家產生不好的印象,我也是亞洲人,我知道潛藏在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因素。。。)

麥田即將出版新的中譯本,有興趣的人多加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