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rbara R. Rommer, MD
譯者:諶(音同陳)悠文
出版:商周出版,2005年8月
去年年底在 simple life的意外收穫。當初想找這類的書,是基於宗教上的考量,因為一整年都想找適合自己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或佛教),經朋友引介而實際接觸基督教,半年多認真學習了解的過程中,人與人相處的感覺雖然很好,卻無法讓我相信,而且還產生嚴重的懷疑,與信仰產生嚴重的抵觸,最後在徬徨之際,只好默禱求助上帝,盼能找到啟蒙的契機。
宗教與現實生活的差距是我最大的困擾,文明的巨輪在時間軸上不斷向前,但各教的根本教義卻千年不變,儘管教義與現實產生差距,但教徒們仍是深信不疑。這種困擾經過和好些朋友討論、網路上追蹤搜尋、自己胡思亂想,似乎得到了初步的結果——讓我信教的關鍵點或許是我想認識死亡或死後的境遇,就算只有一絲細微的了解也無妨,因為宗教凌駕於其他學問的面向,就在於對死亡的解釋。生命的盡頭是莎士比亞說的「無人從彼岸返回的不明國度」(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No traveller returns),也是文學、哲學、物理、生化、心理、歷史、醫學、藝術都沒有確切答案的事,有此經驗的人更無從提供後人建議或經驗談。
那麼宗教何以如此確定今生的作為得以決定死後會如何?反之,我們又為什麼來到這人間?宗教存在了上千年而不滅,其精神必非只有數十年生命的人得以窺其堂奧,必有相當的可信度,但這個範圍超越了科學與想像的界線,是人的智慧不可觸及的層次,由此可知人的存在有多久,對死亡的不解便有多久。也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不解?
《揭開生死謎》談的不是死亡,而是瀕死而復生者的經驗訪談。很高興有這本書陪我,解開了我好些疑惑,特別是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的部分。人瀕死時的所見所想所懼所盼都與生前息息相關,說明了世間的觀念與教育在人的意識中扮演多麼吃重的角色。一直被灌輸有罪的概念,臨死時也會因為害怕遭到嚴厲的審判,而目睹類似的情景。而接受上帝慈愛的一面,會感受到人世間前所未有的光輝與幸福。另外自行了結生命的案例也所在多有,但在沒有完成人生的課題之前,自殺多半都不會成功,重生後,同樣的課題需要當事人以更勇敢的態度來面對。因此書中的三百多起個案雖然都發生在美國,但我不難想像何以從前家人會說夢到過世的長輩在奈何橋上呼喚,我也對華人文化中的生死有命或生死簿的說法有較多的體會。人的生與死也是緊緊扣在文化與觀念裡。
而信仰是觀念的一部分(或說觀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有人在重生之後,改變宗教信仰,有人更堅定信仰。有些人與上帝定下盟約,也依約履行,有些人沐浴在上帝的聖潔下,產生莫大的正面力量;有些人的痼疾或重病不藥而癒,有些人出現了超感應的能力;連遭受暴力或謀殺的人在重生後也有莫大的改變。人瀕死而後重生的力量,彷彿超越突破了人原有的限制,他們的共通點是對人生抱持更積極尊重的態度(即使與天上相比,人間可說是渺如敝屣),對他人更包容與關愛,面對人生的課題更從容肯定,面對信仰則揚棄控制恐嚇人的教會,強調唯有愛與體諒、寬恕才能帶出人的光明面。信仰本身也是極為個人的經驗,而宗教也無所謂優劣,劣的是人的狹隘,穿過了狹隘,自有無比寬廣的大道。
書中雖沒有正面肯定「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作法,卻間接告訴我不需對死亡恐懼或過度哀痛,彷彿真如基督宗教說得盟主寵召或佛教的往生極樂世界,逝者的生活其實千萬倍強於生者,而生者哀傷不捨,是由於未知的身後事與分離的煎熬。但那似乎是不必要的。心繫著苦,苦便跟隨在你身後。放開了苦,讓它消散,我們的胸口又得以呼吸了。
因此這本書說的雖是生死,卻超脫了生死的主題。我也希望自己能不時拿這本書出來重新翻閱,看見生命中一些隱形的答案。
那麼宗教何以如此確定今生的作為得以決定死後會如何?反之,我們又為什麼來到這人間?宗教存在了上千年而不滅,其精神必非只有數十年生命的人得以窺其堂奧,必有相當的可信度,但這個範圍超越了科學與想像的界線,是人的智慧不可觸及的層次,由此可知人的存在有多久,對死亡的不解便有多久。也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不解?
《揭開生死謎》談的不是死亡,而是瀕死而復生者的經驗訪談。很高興有這本書陪我,解開了我好些疑惑,特別是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的部分。人瀕死時的所見所想所懼所盼都與生前息息相關,說明了世間的觀念與教育在人的意識中扮演多麼吃重的角色。一直被灌輸有罪的概念,臨死時也會因為害怕遭到嚴厲的審判,而目睹類似的情景。而接受上帝慈愛的一面,會感受到人世間前所未有的光輝與幸福。另外自行了結生命的案例也所在多有,但在沒有完成人生的課題之前,自殺多半都不會成功,重生後,同樣的課題需要當事人以更勇敢的態度來面對。因此書中的三百多起個案雖然都發生在美國,但我不難想像何以從前家人會說夢到過世的長輩在奈何橋上呼喚,我也對華人文化中的生死有命或生死簿的說法有較多的體會。人的生與死也是緊緊扣在文化與觀念裡。
而信仰是觀念的一部分(或說觀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有人在重生之後,改變宗教信仰,有人更堅定信仰。有些人與上帝定下盟約,也依約履行,有些人沐浴在上帝的聖潔下,產生莫大的正面力量;有些人的痼疾或重病不藥而癒,有些人出現了超感應的能力;連遭受暴力或謀殺的人在重生後也有莫大的改變。人瀕死而後重生的力量,彷彿超越突破了人原有的限制,他們的共通點是對人生抱持更積極尊重的態度(即使與天上相比,人間可說是渺如敝屣),對他人更包容與關愛,面對人生的課題更從容肯定,面對信仰則揚棄控制恐嚇人的教會,強調唯有愛與體諒、寬恕才能帶出人的光明面。信仰本身也是極為個人的經驗,而宗教也無所謂優劣,劣的是人的狹隘,穿過了狹隘,自有無比寬廣的大道。
書中雖沒有正面肯定「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作法,卻間接告訴我不需對死亡恐懼或過度哀痛,彷彿真如基督宗教說得盟主寵召或佛教的往生極樂世界,逝者的生活其實千萬倍強於生者,而生者哀傷不捨,是由於未知的身後事與分離的煎熬。但那似乎是不必要的。心繫著苦,苦便跟隨在你身後。放開了苦,讓它消散,我們的胸口又得以呼吸了。
因此這本書說的雖是生死,卻超脫了生死的主題。我也希望自己能不時拿這本書出來重新翻閱,看見生命中一些隱形的答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