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了三分之一,就愛上這本書。
對我而言,印度之旅帶來的不是文化衝擊,而是文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這本書出版八十餘年後,依然散發著懾人卻溫暖的光芒。
雖然我不是印度人,對其中的描寫是否輕蔑印度,無法深刻體會,但我能理解為什麼E. M. Forster從英國人的角度會這麼寫。他能夠這樣寫,有其度量與視野,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及細膩包容的心,這一點超乎了作家的特質,展現了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十九世紀初,在東西方初次深入交會時,便有人以這樣的眼光看待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即使在堪稱世界地球村的二十一世紀,也不見得有多少人能以如此開闊的胸襟,接納另一個國家。
看中譯本
閱讀原著
11月12日 上午 12:55
看完這本書,終究要將它歸類為百年前的小說,他的「文學表現」,除了第三部Temple有點為了交代而加寫(正是十九世紀小說的特色)之外,前兩部Mosque & Caves我仍持著擁護讚賞的態度。而就「認識印度」上,Forster仍是我心中的『第一人』。(我不會因為他在書中對印度的「真實描寫」,就對這個國家產生不好的印象,我也是亞洲人,我知道潛藏在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因素。。。)
麥田即將出版新的中譯本,有興趣的人多加多加留意!
看完這本書,終究要將它歸類為百年前的小說,他的「文學表現」,除了第三部Temple有點為了交代而加寫(正是十九世紀小說的特色)之外,前兩部Mosque & Caves我仍持著擁護讚賞的態度。而就「認識印度」上,Forster仍是我心中的『第一人』。(我不會因為他在書中對印度的「真實描寫」,就對這個國家產生不好的印象,我也是亞洲人,我知道潛藏在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因素。。。)
麥田即將出版新的中譯本,有興趣的人多加多加留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