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1, 2007

《硫磺島的英雄們》


Flags of Our Fathers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威廉布洛勒斯、保羅哈吉斯
主演:萊恩菲利普、傑西布萊佛、亞當畢奇

幾天前看《來自硫磺島的信》,受到極大的衝擊,後得知還有另一部片叫《硫磺島的英雄們》。於是我以為這是導演的企圖:用兩軍對峙時的兩種觀點來看同一場戰爭!但看完《硫磺島的英雄們》後,我發現我的思考邏輯錯了,宣傳這部電影的手法也錯了(或許錯誤的宣傳比較容易成功?若真是如此,那還真是吻合這部片的精神啊——用謊言包裝宣傳真相!)

最大的錯誤就是片名。(我對於電影宣傳的重要性有著絕對清晰的意識,然而宣傳能不能盡量不要悖離原片的精神呢?)電影原名Flags of Our Fathers,請注意(拿出以前教英文的口吻),Flags是複數,這個字點出了本片之所以不是戰爭片,而是反諷政治與戰爭片的關鍵:「不只一面國旗!」這部電影要說的不只是照片上的那一面國旗,還有被撤下來的第一面旗,甚至還有之後為了鼓勵美國工民買公債而表演的那些國旗!Fathers當然就是片中的三位「不願被稱為英雄的英雄」,由於本片是改編自詹姆斯布萊德利的著作,作者的父親就是片中的醫護官Doc,而上場的軍人(無論生還與否),也有不少是為人父,所以用父親這個字恰如其分。如此便可看出作者寫下這本書,紀錄軍人對戰爭的另一種觀點。而美國政府或軍方所謂的「美國人看到這張照片,就會看到希望」,是美化和英雄化的行銷手法,對比真正上場參戰的軍人求生與照應同袍的真實面,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這整部片就是圍繞著「觀點」進行,所謂的觀點,我們可以解釋為羅生門,也可以說是不同的人格與個性,有不同的看法,戲劇的衝突取決於觀點,戰爭的盲目與暴力也源於觀點,本片得導演與編劇也試圖將各自的觀點用這部電影來陳述三位英雄的觀點及作者的觀點。如果看了這部片(或說看了硫磺島兩片),還不足以打消戰爭的念頭,那麼人類勢必還要一段時間的精神與心理浩劫!如果戰爭片如果為了只是製造逼真的殘酷血腥鏡頭,鼓勵暴力,崇尚英雄,那麼人類還要受戰爭中二元對立的觀點折磨,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太太龐大,要犧牲上萬(甚至更多)人的性命,才能塑造出幾個英雄。這部片的控訴也在此:故事要好賣,就要有英雄,管它事實真相如何?身為說故事的代表,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對自己的行業隱形地摑了一巴掌,他說,電影不一定要煽情、要有英雄才好賣,故事說得再好聽,如果悖離了人道精神,也是差勁的故事,就像美國政府與軍方一手塑造的「感人英雄故事」!

所以請回溯至導演的說法,才能明白硫磺島系列的兩部片子可以放在一起討論,但不能說是從兩種觀點來看同一場戰爭!導演表示:他先拍完《硫》片,之後才發現故事只說了一半,因為他不知道日本人如何看待這場戰爭,於是著手進行研究日本文獻,訪談從該戰役中生還的日軍及親屬,並拍攝了《來自硫磺島的信》後,才算是把故事說完整了。對了,這樣的順序才正確嘛!若果真如坊間流傳的「《硫》片是美方觀點,《來》片是日方觀點」,又以這種心態去看《硫磺島的英雄們》,肯定會非常失望,因為我們的思考順序根本就相反了,這樣又如何能得到令我們滿意的期待呢?

所以我能不能說說這是中文片名與電影宣傳的誤導呢。。。。。。(算了吧,我們看電影的人自己要知道怎麼看電影,不能事事要求片商做到滿分)

p.s. 亞當畢奇(飾演印地安人艾拉)的演出有一幕刻畫地相當動人,幾乎是真情流露,那是他被派回戰場前與長官的對話,揭露自己不願被稱為英雄的心聲,因為他在戰場上只是做到不被敵人的子彈打到,而真正的英雄都已經陣亡。我幾乎忘了他是演員,他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控訴政治與戰爭這場經過美化的大騙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