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南藝班芝花劇團
地點:南藝大音像藝術館戶外廣場
時間:
這是一次很特別的觀戲經驗。雖然從優劇場、身聲、金枝,到始終在戶外演出的帳篷劇,我們對戶外劇場演出並不陌生,但我從未見過由這麼多學生組成的大型戶外劇場,且當天晚上的演出還超出了我的期望。翻開節目手冊,我發現幕後功臣是他們的老師和前輩:林乃文為原創編劇,舞台設計梁若珊,晁瑞光任燈光設計,王瑋廉執導,董桂汝和陳怡彤分別擔任舞蹈編排及表演指導。
從場地開始說起。從台北開車南下,一路經過陰霾、豪雨、豔陽,最後下交流道進入台南,行經都市、穿越鄉鎮,漸漸把下班的喧囂拋在身後,進入蜿蜒的小路,迤邐來到夜色漸襲的台南藝術大學,朦朧中仍看得到如蔭的綠林樹葉。待我們一行人走近戶外廣場,明亮的舞台燈光照著寬敞的多層舞台,我忽然發現眼前有一排小吃攤,順著前往舞台的方向,成排的塑膠椅、音控及燈控台、鋪了草蓆的青翠階梯和一株鳳凰樹同時進入我的眼簾。傍晚的戶外已經降溫,但空氣中的濕度和熱氣猶存,汗忍不住從毛孔裡冒了出來,周圍的觀眾以學生居多,似乎忙著從張羅晚餐,各種小吃和著紅花綠葉的味道撲鼻而來,形成獨樹一幟的戶外劇場味。
舞台、燈光設計與導演的場面調度充分結合校園建築與地形,極靈巧令人激賞。表演區似為兩棟建築物之間的空地,兩旁的建築物頂剛好可以架燈,一旁的鳳凰與矮矮的階梯融為觀眾席。六塊表演區的調度非常流暢靈活:(一)中間舞台區最下層兩旁分別是八田與一和蘇金水的家,中間鋪了小圓石,代表八田家的庭院和蘇家外的嘉南鄉間街頭;(二)第二層表演區是歌舞區和舞台前景,是開場時外代樹投頭水庫、八田與一丟失及尋獲懷錶、農務水利局長官開會、蘇金水和八田夫婦談論信仰、日本長官下令徵召台灣人完成請願書簽署、祖靈群舞等場景的地點;(三)第二層表演區後的是舞台後景,也是我認為的寫意區,燈光製造的粼粼水波、以及在景片與燈光的調度搭配下投影出來的船上宴會、請願書搬運、水庫工程和爆炸事件等都在此處;(四)最上層表演區代表船,此處似乎是兩棟建築物中間的通道,由於本身已有欄杆,因此掛上的幾個救生圈彷彿就讓觀眾聞到了海水的味道。船身還可投影字幕,顯示劇情年代。此處也是劇中嘉南大圳完工時,後方及上空出現奼紫繽紛煙火的位置,煙火的出現,除了帶來戶外劇場的驚喜之外,還有當下與歷史、現實與戲劇融合為一的劇場錯覺,彷彿觀眾也是當年目睹此一歷史的百姓;(五)觀眾右手邊的走道和走道旁的樓梯為上下船、投水庫之前的走道;(六)觀眾席的階梯和樹木,是八田與一和妻子外代樹討論工程受挫、收編人數的場景,也是鄉民談論聚集的通道。
由於場景與表演區多,換景的次數頻繁,但意外的是每一場景的時間拿捏得宜,不會過長使觀眾疲憊,或偏短使觀眾尚未進入狀況就換景。這種換景的特點搭配穿插其中的日本、台灣、西洋、原住民的歌或舞,以及北管和崑濱伯滄桑動人的現場演唱,沿著流暢的故事線前進,使沒有中場休息的一百分鐘演出,從頭到尾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重塑了劇場的時間感。戶外演出的收音相當清晰,沒有戶外劇場時而出現的散音。
流暢的場景或許該歸功於劇本,因八田與一的故事可能一不小心就流於歷史考究或強調辛苦卓絕的工程背景,但此劇本不僅加入杜撰的人物蘇金水和阿亞,使單一的故事線複合成為八田與蘇金水、外代樹與阿亞的兩條對比的人物線,側面想像了八田夫婦在台灣的片段生活,也使搬演八田與一熱愛這塊土地的故事更具說服力。語言的處理巧妙地用國語代替日語,使國台語交叉出現自然融入戲中。
演出方面,開場後不久,幾乎是一連串鬥智與爭權的對白,由國樂系及其他非專科學生詮釋並不容易,因此在咬字、速度、換氣、停頓,及情感的投入上仍略顯生澀,隨著年代推進,八田與蘇金水年齡增長,換了不同的演員楊智博與蘇相文,這種狀況才稍微解除,有了較穩定的台風。飾演外代樹的表演指導陳怡彤沉穩內斂,林品貝扮演的挑水大嬸收放自如,在演出上各擅勝場。
節目手冊裡,導演提及《烏山頭之愛》中歷史兼故事的「史詩」質地,我在劇中的確看到了相應的氣度及情感。此戲的風格呈現濃厚的在地氣質,不但體現了劇場教育的精神,對於沒有進過劇場的觀眾也友善得無以復加,在校園戲劇中算是相當成功的演出。
回程,開車行經烏山頭水庫,看著水庫的大門,我突然覺得自己和它產生了一種連結,它之於我不再只是個景點,而是一個有故事、有歷史的生命,而我似乎略略地認識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