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4, 2006

《暗殺Q2...GO》

外表坊時驗團

11/22/06 7:30PM牯嶺街小劇場

這齣戲賣的是演員和笑點。

我沒看過暗殺Q1,但暗殺Q2的前半場卻讓我笑得樂不可支(我不敵暗場後仍放聲大笑的一位觀眾,讓牯嶺街小劇場顯得很不牯嶺街)。只不過《暗殺Q2》顯然與暗殺無涉,更沒有Q2(或cue 2),而且從進場到出場,我都處於驚訝的階段。

進場時,首先驚訝於舞台的隨便(不,應該說是「隨意」),似乎是沒有設計的設計,彷彿課堂呈現的道具和擺設,不禁想到現實的經費問題:難道是連演三十場的場地、演出、行政、宣傳費用吃掉了舞台設計的預算?類似窗簾拉開繫好的白布從頭到尾都掛在兩旁和背後,不但沒有發揮在舞台上應有的作用,還難看得有點突兀。床斜放在場中央,沒有創意便罷,還差點淪為擋路的大型障礙物。加上電視後面的兩片畫作與一棵枯樹……我有點無言……或許舞台也要用無厘頭的idea逆向操作!

戲開演,我又是一驚,因為標榜實驗風格的外表坊,沒有拼貼的視覺異象,沒有營造氛圍的燈光(容後敘),沒有特殊的劇場裝置,沒有離奇的進出場調度,而是走最傳統的文本路線:不停地對話、對話、對話。但從個人的經驗跳出來看,我自己很欣賞上半場的對話,不僅因為這種「演員透過肢體及語言便能帶著觀眾走」的劇場,綜觀中型規模以內的劇團,近年來除了創作社以外已經很少見了(所以我帶著少許懷舊的情感,聽著對白流洩出來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上半場對白機智逗趣流暢,植入的笑料的時間點更是精確,所以我有好幾次頭腦暫停思考的罕見輕鬆感,心裡也不時閃現這個念頭:外表坊如果發展成喜劇團體,條件要比別人好上多少倍啊!(當然了,看似輕鬆的成果,往往是心力投注的所在。但無論是才華或努力,《暗殺Q2》的喜感操作都是相當成功的。)

持續讓我驚訝的是演員的表現,尤其是飾演毛導的吳世偉,肢體動作自然純熟,言行舉止皆能引發笑點,雖不能說沒有琢磨的痕跡,音質與音色也比較「生活化」(聽起來有點糊濁),但念白的感情和速度、力度,表情與肢體的確融入角色,體現了角色的生命。相形之下,主打的徐華謙表現反而有些生硬匠氣,他的肢體雖然游刃有餘,聲音的質感也相當清亮,但整體表現出來的卻是種「姿態」,而不是「狀態」,也因此我看到的不是他的角色亨利,而是徐華謙本人。梅若穎則介於兩者之間,她的聲音與肢體表現都到位,但呈現的卻是幾近喜劇中的flat character,或說stereotypical/genre character(我也學《暗》劇殺來個劇場名詞解釋吧,就是平坦、定型的角色,有別於完整立體的round character),但從這個角度來看,梅的演出是算是相當稱職,因為多多這個沒有生命的角色,問題應在劇本的不足。

從我眼裡看到的《暗殺Q2》是「成也劇本,敗也劇本」。上半場營造得相當成功,有背景訊息、人物塑造、事件、衝突、危機、懸疑、幽默、成功的對白,最重要的是節奏掌握得很純熟,傳達出急迫的緊湊感和荒謬感(其中最荒謬的應是毛導比亨利胖很多,但身為亨利的死忠迷的多多竟認不出來,是多多一角最明顯的平板處)。下半場開始,承襲上半場的笑料,尤其吳世偉的變裝秀更是一絕,然而劇情的走向卻不知該說是後繼無力,還是脫離了軌道……。

最怪異的是毛導與亨利的關係,亨利在最初出現死亡的假象,不但牽強得莫名其妙,連後半場的忘詞或狀況不佳都說不過去(多多雖對劇本倒背如流,但新手上場的狀況應該居多,反之,亨利從頭到尾參與排戲,又具有明星演員的一切天賦,應該最進入狀況,也最能引發毛導企圖暗殺他的念頭);毛導的立場搖擺不定,時而夢想取代亨利,時而巴不得亨利回來救他的戲,使得後來殺人又自殺的結果站不住腳;多多的過去稍微帶到,還有重要的「獨白」,但之後這個角色的演化卻付之闕如,與亨利的關係更像沾醬油般點到為止,有來源而無發展;最誇張的是《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情節幾乎占了三分之二,完全沒有接續上半場從排演中鋪陳的懸疑伏筆。雖然演員故意念出坳口的翻譯台詞,使戲成了後設劇場,劇場圈的幽默鮮活依舊,但把《羅茱》的情節濃縮在四十分鐘內,同時帶入毛導因積怨已深而殺了亨利,使得吳的詮釋開始出現「演員演戲」的樣子,因為從喜劇到悲劇的轉折太快,劇情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累積不滿的情緒,其後又為了安排莎翁式的悲劇結局,而讓他自殺——以毛導想成名而不擇手段的個性設定來看,這個動機顯得相當薄弱,而吳的表現感覺像引擎不夠力,只好用力踩油門加速,已達到迅速跳接的悲劇感。所以整齣戲看完後的驚訝是:此劇的高潮在什麼都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出現了!

節目單上說的自省劇場,老實說我也沒有看到,或許是誠心懺悔「戲要演出了卻還沒有排好」這件事?若是如此,我想觀眾會接受這種懺悔,但除此之外,更大的希望的是看到不「小」也不「邊緣」,而是更「外」的外表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