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7:30PM紅樓劇場
古名伸的作品一向值得我期待,從《出走》到《新地界爭霸》,取材與表現手法不同,風景卻各有巧妙,前者在融合日常生活動作及口白的舞蹈片段中,瀝出了人生的況味;後者為「現場演出」微微注入了摩斯‧康寧漢式的隨機變數。那麼她與影像結合的作品,又會呈現何等的風貌呢?
一開始,我的確就被影像攫住了。以往國內結合影像的多媒體表演都是放完影片看表演,看完表演看影片,只是單純的排列順序,無所謂互動,加之影像也不一定好看,因此我頗排斥「多媒體」。但《記憶拼圖》是我第一次在國內的戲劇或舞蹈表演中,看到影像與舞者真正發生互動,與舞作產生關係,不由得萌生一種劃時代的感動。儘管影像設計不是本土出產,而是旅居英國的美籍設計師湯姆‧葛雷匠心慧眼的結晶,但古名伸舞團居中牽成的合作線,卻別具意義。湯姆‧葛雷曾與結合表演與影像的頂尖舞團DV8合作過,難怪有道優異的風如影隨形。
也難怪舞蹈會被影像吃掉,而沒有影像的舞蹈更顯得單薄,無法引發想像與詮釋的空間,甚至有點兒無聊,一直要到箱子進場——這段應該是「存封」吧,全體舞者開始與神祕的箱子共舞,舞作才開始像注入生命的木偶,有了生氣和活力。一個不知名的普通物體,在群舞中獲得非凡的神奇地位,豐富了舞蹈的層次與動態的趣味。其後的「記憶」如快筆素描,勾勒出童年、成年、老年的浮生掠影,卻不帶感傷的味道,手法不俗。而「拼圖」中三位女舞者走路的片段,在簡單相同的基調上衍生你來我往的變化,也營造出較勁的意味。接觸即興式的舞者調度似為古名伸的強項,三名舞者(以上)的片段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三名舞者(以下)的片段在相形之下,便顯露出編舞與跳舞的問題,我在那些段落中看到了許多「姿態」,卻看不到「狀態」,而這種現象往往是乏味的來源。舉手與抬腿或許是舞蹈給人的印象,但在這個作品中卻是最不好看的舞蹈。舞者外在的基本功很棒,但內心的情感面,特別是這齣訴諸記憶的作品,需要的是更進一步的表現藝術。
最後還有兩個我認為的小瑕疵。白布的出場本來引發我不小的驚喜,但這個從箱子裡拉出來的驚奇伴隨的竟然是暗場燈;之後那布也只是充當投影的螢幕,與舞台環境頗不協調,兩旁的觀眾應該看不到什麼吧?幸而白布前後的四名舞者有了互動,加上影像的催化,才救了那塊看似草率處理的布。而整場演出的時間感與意境,已隨著倒帶將觀眾帶到句點的心情,但之後卻出現「陰晴圓缺」,感覺像一段發炎的闌尾,除了影像互動很好看之外,大方切除反而對作品有加分的作用。
1 comment:
小六,有個朋友在問日日春的國際論壇口譯找人,妳瞧瞧這裡.
http://www.wretch.cc/blog/enoeno&article_id=5019934
如果有空有時間能力所及再考慮看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