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玩偶之家—娜拉

歐斯特麥耶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10/27/06 7:30PM國家劇院

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玩偶之家—娜拉》的「多媒體搖滾電音版」……就我極
端主觀的眼光而言,其實有點不痛不癢,內容也不像預告錄影帶的片段那麼精采,或許是因為坐在三樓的距離之故吧。但重點或許不在幾公尺的差距,而在於上百年的橫溝:女性主義從1879年此劇首演開始,到今天已經橫跨了兩個世紀,女性的地位與自主權已全然不復當年(相信我,會進劇場看戲的女性絕對有足夠的自主權),娜拉的時代意義是什麼?除了經典(或「女性主義始祖」)的地位之外,還能帶給觀眾什麼?



我看到很多外在的元素:視覺的(旋轉舞台、大型投影)、聽覺的(搖滾電音),再加上各式現代生活用品(魔術拖把、數位相機、手機、筆記型電腦等)而產生了十足的現代感。再則劇中運用了各種讓觀眾意識到自己在看戲的手法——舞台在戲仍在進行時旋轉、以不同角度定位,突如而來的高分貝搖滾樂,演員倏然拔高的音量等——頗具布萊希特的德系嫡傳基因,讓我整場戲下來始終很疏離,所以《娜拉》給我的是一種「戲劇感」,而不是「真實感」(後文進一步補充)。

然而這樣的組合很安全,因為它骨子裡是經典,外表卻很現代。而外表肯定比內在引人入勝,這一點也無所謂對錯(特別是結合極簡與雅致的多功能現代舞台,又特別是舞台上的魚缸),何況此劇的「現代化」幾乎貼近原劇,手法很高段、很乾淨,甚至給予觀眾欣賞戲劇的愉悅感,據此便堪稱技巧上乘之作。

不知搬演經典劇作在德國劇場界的是否有市場(或教育)需求,抑或歐斯特麥耶認為玩偶之家真的具有現代意義,但如果所謂的「現代」只是銀行經理聽搖滾樂、戲耍歇斯底里,只是一心愛丈夫的娜拉最後槍殺了丈夫,那麼我會認為這些是為戲劇而戲劇的作法——這仍然無所謂對錯,因為這些事在現代生活中不是不可能發生——只是在玩偶之家劇本的脈絡中成立,略顯牽強了些。


由於原劇和易卜生的影子一直在戲中盤旋,也在我的腦子裡縈繞不去,因此似乎有必要了解舒密特-韓克爾的劇本才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這齣戲。因為易卜生的風格極為巧妙,對劇中人物幾乎像是沒有刻意描繪,而只是如實呈現,因此,我對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一種認同感,因而覺得劇中衝突特別契合人生的況味(這一點絕對超越了時代的限制)。但坦白說,《娜拉》一劇除了對現代生活的描繪,及乎隱乎現的性與暴力外,我無從探究劇本翻譯改編是否成功,不懂舞台上的德語是否(如策展人陳玉慧小姐所說的)做到了「讓對白最口語化」的程度,雖然有字幕,但演員對白稍快時,就只能盯著字幕,等於錯失了表演,也造成不小的遺憾。或許字幕的安排仍有改善的空間。


導演和演員都在四十歲上下,整體呈現出來的印象卻相當年輕,與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念玩偶之家時認為的年齡層有著天壤之別。特別是藍克醫生的外表和打扮有種……校園男孩的味道,看他在舞台上靈活靈動,再聽他說那段不久於人世的台詞,總覺得格外刺耳。於是我忙著在腦袋裡把他和柯洛斯塔對調,拼湊出更接近我心目中的這齣戲。演員的整體表現趨近龐克(和原劇中的溫馨家庭產生耐人尋味的對比),因而「悲喜劇」(而非寫實劇)的念頭一直在我心中浮現,想像著放大悲劇及喜劇的演出方式,會有什麼效果,但這也只是我的囈想罷了。

那麼《玩偶之家—娜拉》到底值不值得看呢?我會說值得。因為經典新詮的改編示範,娜拉具有高度的教育(甚至娛樂)作用的。



其他評論:
靈感站台

2 comments:

naiwen said...

我上次看Ostermeier的娜拉是在亞維濃藝術節,德語發音法文字幕中文記憶使得我頭腦忙於“轉譯“混亂不已也難以領略此劇改編後是否有更深沈的意趣 ?你的文讓我多一層對照,甚喜,“從寫實劇變成悲喜劇“,這觀點發人深省.經典劇如何現代化,最近還有北藝大的威尼斯商人可看,據說把莎翁時代威尼斯變成二十一世紀商場了(雖說Portia還是古典長裙女傭加上選婿宿命)另一篇大陸評論我認為針對社會意涵多於對戲,集中於結局的探討

Jingmin said...

一直沒有聽妳仔細說妳在亞維儂看娜拉的經驗,只覺得妳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原來如此啊!

連結大陸那篇是因為我覺得他描述比較接近我們看到的樣貌,我自己的文字反而很抽離。

妳會去看威尼斯商人嗎?我還在猶豫,總覺得遠。有伴的話,要聊戲,也比較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