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劇評何所依?


半年前,由於好友在部落格發表個人化的演出評論,長期下來引發關注,也連帶激起一場規模不小的唇槍舌戰,在這團爆炸的威力逐漸降溫之時,我和她的心裡卻留下一個久久不退的疑問:何謂評論?

特別是在我相較下熟悉的劇場裡,劇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劇評人又該抱持什麼立場?好的劇評有必備的條件與內容嗎?劇評人的倫理是否有所依循?若有,又是依著什麼尺度而論定?這一整串互相牽連影響的問題,是我這大半年來最常思考存疑的內容。

首先,我自問:劇評有存在的必要嗎?在腦子裡倏而閃過的三兩個念頭之間,我幾乎在毫無辯證下,就獲得絕對肯定的結論。在提出問題與肯定答案之間,立即跳到這種結論似乎稍嫌草率,但就劇場生態的成規,這又是必然的結論。因為除非表演團體只圖固定知心的觀眾群,了解表演中表達的一切;除非永遠沒有新劇團面世,發出各家不同的鳴聲,挑戰原有的表演形式風格;除非進劇場的觀眾永遠只有前浪沒有後浪—換句話說,除非劇場生態是一灘靜止不動的死水,否則在成熟青澀劇團與新舊老少觀眾的共存代謝間,永遠需要一個引薦、篩選、媒合、甚至具備風範的劇評人。

接下來,我開始設想劇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實際的成效來看,至今我仍沒有答案,但我想把自己數年間的各種心得羅列整理一番,做為投石問路的基礎,也希望藉由梳理紛雜的想法,能瞥見若干微弱的光芒,作為將來堪稱標準的圭臬。

早年剛從學校畢業時,只抱著一種單純的想法,認為劇評就是戲劇批評,就是把劇中的毛病或缺失——演員的念白與肢體、導演的意圖與手法、美感與深度的調度等等——挑出來,好讓劇場工作者朝更理想的目標邁進,呈現更好的演出給觀眾。可惜這個作法用意雖優,效果卻差得一敗塗地。原因無他:完美的演出可遇而不可求,而台灣的劇場生態也不比歐美各國成熟。在現實環境(缺乏人手、經費、場地、靈感、工作方法、合作默契等等)的嚴苛考驗下,劇團能生存下來,本身已是值得額手稱慶的大事,哪裡還顧得及完美?或者,就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存下來的劇團已就現有的資源呈現最完美的演出,儘管演出本身並不完美,但這並不代表參與者的用心與努力不值一表。

因此原本的純客觀因素被迫修正,朝一種半客觀的標準出發,亦即:在資源許可的範圍內,即使有瑕疵或問題——主題與內容不合,文字與演出不符,演出不夠成熟——仍可就演出本身大致的過去的演出與最新的演出對照,若經過微調後能達到可以接受的結果,便不多做苛責。如此一來,表演團體仍有發展的空間,但這對我卻產生了嚴重的危機:看到不好的戲,連筆都懶得動,幾年下來,便再無進劇場的慾望,而因為我不知道對一齣戲該要求到什麼程度才算合理,好戲的比例偏低,再則我也對表演團體過於同情,甚至開始為他們的戲不好看找理由……我發現自己迷失了劇評的立場。

而劇場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環境中,竟然堅韌地存活,甚至到了蓬勃發展的地步,我也隨之調整步伐,進入第三個階段:將值得觀賞的戲從撩亂紛紜的眾多演出中篩選而出。然而,我自己也時時意識到,篩選是個客觀中帶有主觀的立場。客觀中的好戲(泛指「表導演、設計群、技術專業人員表現稱職,戲的主旨或精神得以透過戲傳達出來」)仍是架構在我主觀的喜好或擅長的領域。因此,這個階段的我特別注意如何在主觀中保持客觀。我個人偏好小劇場,偏好具有肢體、創意、整體(甚至舞蹈)劇場,其他如商業劇場、傳統戲曲、默劇或偶劇、跨界多媒體,我的接觸便極為有限,了解也不多,儘管台北的劇場環境在近十年產生了前所未見的演出型態,我多少也有所接觸,但對表演型態不熟悉,與其說是評論,倒不如說是向表演學習。另一方面,我在近幾年間有意無意認識了一些劇場人,因此也對認識的人所製作編導表演的戲,盡量迴避評論,以免落入偏袒或保護的立場。但無論如何,目前我的態度仍偏向「不以主觀危害客觀」,縱使主觀是必然條件,也要將演出的製作團隊付出心力與觀眾的接受度放在與主觀意見同等的地位,畢竟劇評不是寫完自己高興就好的工作,也負有一種文化意義與社會責任。

主客觀的拿捏一直是劇評中相當重要的著力點,

加拿大劇評人協會制訂的準則(Code of Ethics)中,便開宗明義主張劇評應力求客觀,可為初踏入劇評的有心人帶來良好的示範作用;另一方面,美國村聲週報劇評人Julius Novick在一篇論劇評的文章 Perspectives in Criticism: The Critic as Writer中認為主觀成分無可迴避,進而點出多位成一家之言的優秀劇評,多半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但作者告誡劇評人應善用主觀觀點,以免淪為劇評的個人秀。這篇文章是我新發現的寶藏,它印證了我原有的觀點,啟發了我未曾洞見的盲點,我強烈推薦劇評人閱讀這篇文章

因此,在表演與觀眾這兩個端點之間,劇評扮演的角色是中介人,同時盡可能保持超然的立場。但除此之外呢?


幾個月前,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在成立前,我有幸與杜秀娟、于善祿鴻鴻有 過一席談話。席間,秀娟問起大家好的劇評是什麼,于善祿和我都認為好的劇評難以定義,但壞的劇評卻一望而知(不外乎謾罵批鬥,採取睥睨的高姿態,不求實 證,漫天發言等)。然而鴻鴻採取了正面的回應,表示好的劇評應提出觀眾看不到的觀點,有助於觀眾認識作品。我很喜歡這個回答,因為他道出了我對自己的評論 隱而不彰的要求:了解劇場,言之有物。我自己當然尚未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我想就這兩點稍加說明。

如果 不了解劇場,劇評很容易變成心得或觀後感,但憑什麼要觀眾在看戲前後(或表演團體在演出前後)來看我的觀後感呢?這是每個人往內探求就可以取得的產物,幾 乎是與觀戲的當下同時發生,對觀眾或表演團體都沒有太大的作用。唯有了解劇場,才可能由劇場的表象透視面紗底下的內部結構:各項設計是否與整齣戲搭配,戲 劇的節奏、調性與意義(或無意義),演員的情緒、外在互動、與導演的合作關係,導演的美學觀、整合力或表現手法、在特定時代的意義,甚至必須看得懂戲的名 堂,或戲劇的趨勢及走向。

說到要把戲看懂,這是當前特別屬於小劇場的範疇(以往的小劇場也稱為前衛/實驗劇場,但我個人對這個稱呼持保留 態度,因為真正前衛或實驗的成分已相當稀疏,不成氣候)。在懂與不懂之間,我個人認為有一個相當微妙的環,扣著劇場創作及劇評雙方——前者必須表相當程度 的成熟做法展現作品,而後者必須具備開放敏銳的眼光加以識別。兩者缺一不可。劇評若抱著既有的劇場美學觀從一而終,便可能追趕不上一些思慮深刻、細膩、前 衛的藝術創作者,也可能喪失了為觀眾引介作品的立場。因此了解劇場的基礎除了知識之外,還有一顆感受的心。只有在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間了解劇場之後,劇評才「可能」言之有物。

而 太多時候,了解劇場之後的劇評也像從工廠輸送帶上出產的制式評論:先交代故事大綱,再對導演、演員、設計、技術群的表現褒獎或批判一番,最後加上觀眾或多 或少都有的反應或感嘆或期許。但那不叫言之有物,或許可稱為套公式解題吧。言之有物是隱性的高難度工作,與表演的優劣共生共存。在表演極好或極壞的兩端, 劇評會更有餘刃以文字的章法來剖析一齣戲,但劇評終其一生中能看到多少十分與零分的戲?三到八分的戲或許就佔了所有演出的八成吧。如何對一齣不出色卻也不 遜色的戲提出眾人難以窺見的觀點,並以合乎情理的闡述使論點成立,便是糾纏許多劇評的苦惱之處。這個難題可在去年十月對
三位英國劇評的訪談中稍微瞥見。這三位劇評也同時回答了秀娟何謂好劇評的答案,有興趣的人可按此參考

言之有物的難題和我認為的「進階劇評」的條件息息相關,也就是Novick在
Perspectives in Criticism: The Critic as Writer的標題中點明的「劇評即作家」。 承接上述的難題,如果戲不夠好,那麼劇評總可以發揮自己的文字才華或魔力,將文章寫得好看點吧?讓觀眾能在閱讀劇評時,獲得接觸演出時得不到的滿足。誠然 如此,但劇評不是天馬行空的文字創作(獨樹一格的劇評或許不在此限),他仍須依循自己觀賞的那場表演為本,進行評論的再創作。然而,我相信Novick指 的「劇評即作家」不僅適用於不好也不差的演出,同時也包括傑出、動人、劃時代的呈現,及耗費時間、金錢、精神的表演,讓讀者超越了明白劇評鑲嵌於字裡行間 的意思,進一步達到欣賞劇評的文字風格,產生閱讀的知性、感性或樂趣。

不容易……我知道,畢竟劇評也如同劇場藝術家,需要才華,更需要時間的雕琢與磨練。

前文提及的
加拿大劇評人協會認為劇評應有看戲前的準備, 包括文宣品、節目單、劇團提供的資料等。目前不少劇團為演出申請了部落格,對劇評而言,或許是個不錯的起始點,另一方面,或許也漸漸會有劇團邀請劇評看 排,讓表演與評論間的互動更為緊密(大前提是劇評不可介入製作過程,同時立場上也應力求持平),進而有助於為觀眾帶來福音,使觀眾更認同劇評與表演,而不 再認為戲劇是「劇場圈的人在搞的玩意兒」。同時,劇評還有個更重要的任務:看到創作者的意圖,同時也看到作品本身。創作的意圖與成效要完全契合,是高度成熟的創作者較容易達到的境界,因此對於一齣戲在宣傳階段所散布的如何如何等論點,劇評或可當成背景資料來處理,等進了劇場再一一加以驗證。亦即:劇評的依據仍以單場作品為主,宣傳單上與創作者口中的文字為輔。

寫到這裡,我發現自己說得太多,雖然劇評的長度對我而言也不是主要的考量,但我個人偏好精悍的短評,對洋洋灑灑的長文也沒有興趣,沒想到寫起劇評這件事,篇幅卻驟然長大了不少。對此,也要為讀者致歉。但篇幅無論長至三千或短至三百,把重點說明白仍是永遠的第一順位。

另 一個與天賦或訓練無關的是比較實際的問題:與時間賽跑。一場表演結束,觀眾想馬上看到劇評,重溫在劇場內的種種感知,或藉由他人印證自己的看法,甚至從評 論中宣洩自己對演出的不滿。而從演出結束到開始坐定寫評之時,往往已是半夜十一、二點。報社劇評的壓力可想而知,相當於所有的思路、打字、架構、修改,都 必須在兩個鐘頭內完成,才能交差隔天見報。台灣劇場目前還沒有這種規模,因此只有每周的
台新藝評和每月的表演藝術,許多劇評會在第一時間於個人的部落格或新聞台發表文章,形成與觀眾對話的平台。雖然我自己也經營部落格,卻時常沒有即時發文,所以也想在此介紹一些相當勤奮為文的劇評:LulusharpNotre Temps只要有心,人人都是劇評叭樂報我們我愛看劇報神秘的很想紅劇場邊,動筆橙先生的部落格戲子雜記等。以上名單依字母及筆畫排列,若有遺珠,還有勞讀者按下方comments回報。

畢竟,劇評除了整理自己的思緒之外,也需要他山之石的刺激。
美國劇評人協會便表明該協會旨在提供劇評互相交流的空間。但它同時也捍衛劇評的言論自由,儘管劇評間可能不完全贊同彼此的見解,卻必須有接受歧見的雅量。我個人完全服膺這種態度,而我和好友酷月共同經營的每週看戲俱樂部(特別感謝阿忠從頭至今的支援),便是以這個觀點作為網站的重要標竿之一。

我個人閱讀劇評時,偏好的評論是讓無緣看到戲的人窺見戲的風貌,讓親眼看到戲的人重見戲的靈魂。但無論如何,劇評評論表演,也自然有觀眾及其他劇評評論劇評,這個劇場中的「評論鏈」也許或多或少能讓劇評的立場更為中立,眼光更為銳利,可信度也更為提高。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姊姊,

你真是知我心呢:P
寫這篇文章。
感謝提供這篇國外的文章,
改天我好好讀讀,再跟你分享我這半年來的想法,我們也好久沒聊了。
不過前提是你我都稍有空點啦...

BTW,服了你,還是由wordpress到blogger,不過兩者都有RSS(我試過囉),Please先加上去吧:P

Anonymous said...

哈囉 好久不見 我是JOE
在海牙的最新文章看到你的新網誌
我之前在msn常去你那留言
你談論的劇評觀點正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
謝謝你的分析
讓我收穫良多
另外看到你的自我介紹
我嚇了一跳
因為我生肖和星座和你一樣..或許你覺得沒什麼啦..
前幾天我才和朋友提到有關女強人的事
如果是1.家中排行老大2.屬老鼠3.獅子座
4.O型
便擁有成為女強人的特質
我剛好全符合
不知你的另兩項呢?
當然這只是聽說啦
雖然我覺得好像有點準

Jingmin said...

Hey Joe

好久不見,很高興又看到你了。
不過看到你的留言,我也嚇一跳,
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變成老鼠了,哈,
妳列舉的選項裡,我只沾到獅子座的邊,
排行是天生反骨的老二,
血型是深思熟慮、易得內傷的A型,
所以我不是女強人,只是個女人,呵呵,
將來你成為女強人後,別忘了來照顧我們同星座的大貓喔!!
我先把妳加入我的連結裡,好嗎?

Anonymous said...

好。
那麼rat那一行是什麼意思阿。

Jingmin said...

是因為我沒有填年齡那一欄,系統自動把我設定為250歲,正好就對應到rat~~
不過我們一樣的地方還有英文名字,我也叫Jo,只是妳的字尾多了個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