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1, 2005

劇場身心工作坊主題:快樂

快樂:工作坊的情緒面具中最冷門的一種,卻是我選擇的主題。我選擇快樂的原因很簡單,以往我花太多時間和精神在感受分析憂傷、憤怒等負面情緒,如今我想擺脫憂愁苦悶,嘗嘗快樂的滋味。畢竟俗話說得好:"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cry, and you cry alone." 在此說說自己就快樂這個主題,所摸索到的微光。

行前集訓時,我們就知道自己要選擇一種面具,將自己的臉部線條,調整到與面具一模一樣,使自己內心產生與面具相吻合的情緒。第二步,便是帶著這個面具和這股情緒,移動身體,找出身體應有的節奏與動態,也就是所謂的Action。接著,便拋開面具,讓自己成為那個面具代表的情緒,成為該情緒的化身。

第一週(6/19)的目標是把面具戴上,讓自己的面部表情貼近面具。練習時,我發現自己:

1) 很難維持臉上笑的線條,有僵硬或虛假的感覺;

2) 無法中性呈現情緒,要靠外在事件(如玩耍、得名、錄取、結婚、含飴弄孫)或年齡層(幼童、青年、中年、老年)來架構快樂的基礎;

面臨的難題是:

快樂有等級之差,我要表達的是什麼?臉部肌肉僵硬時,還有我嘗試各種事件與年齡層時,偶而會閃現臉上或心情上的些微差異,如微笑、愉快、喜悅、高興、開心、快樂、興奮、狂喜;而面具上的笑雖然只有一種,但笑的內在變化為何?

具體的發現有:

1) 移動的節奏韻律偏快,有停不下來的趨勢,躍動偏多(重心在腿,好方便移動?);

2) 捧腹有開心的效果,但屬等級較大的動作。
此時的我完全沒有角色,卻有數不清的情境,甚至可以說是強力依賴情境,來表達快樂。

第二週的(6/26的目標是以原有的表情,加上聲音,帶著聲音走路、移動、坐下,想像自己經過的路徑、環境、時間為何。觀察嘴型,捕捉聲音的來源。保持掌握的狀態,避免放縱,被情緒帶著跑。情緒多半非單純,為複合情緒。但要回歸到原點。

由於上週無法達到表情與面具俱同的效果,因此這週的重點仍在模擬,我發現自己上週沒有仔細觀察面具,這次重看,我把要點放在顴骨,而不是最明顯的開口笑和瞇瞇眼。於是我先不笑,而是先把顴骨托高,眼睛自然就瞇起來了,接下來只要把嘴巴張開,就能抓到六成。有了這層突破,我很開心,帶著面具,繼續上週各年齡層的探索(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除了這個途徑,我完全不知道還有什麼切入法)。至於聲音,我也只能很機械地按照老師建議的,依嘴型自動發出的聲音為參考點,然後把練習的結果製成一張簡表:

年齡層

聲音(喉嚨發聲居多,感覺好像應該有台詞)

外形特徵

心寬體胖的中年人

嘿嘿

兩腳打開

慈祥和藹的老年人

ㄏㄡㄏㄡ

手背在腰後

小娃娃

咯咯

舉手、顧盼四周

從事服務業的小姐

HI

點頭

正和尹真、小頭討論我們各自發現的快樂時,她們兩人不約而同談到喜悅背後的黑暗情緒,這一點因為這項練習的要點在回歸基本面,除快樂外不夾雜其他情緒,而沒有機會實地研究,或許等我們開始學習表現複合情緒時,就能夠進一步探索。

此 刻的大關卡在於:快樂的動作必須從我之前歸納出的外型來捕捉,但是,我做出那些外型後卻完全沒有快樂的質感!這個恐怖的但是,幸好有老師來解救。他的大意 是說:快樂的節奏有開展上揚的特質,發展時可由此特性切入。又,面具是個入口,幫助我們進入某種情緒,但這練習最終的目的是──拿掉面具後,那情緒依然在 體內,而且得以呈現。因此他建議我們,不從表情出發,讓身體去找尋一些動作,讓這些動作出來時,心情跟著快樂起來。後來,老師又有新點子,要我們用手臂、腿部、軀幹去表達情緒。再把展現時的感覺用形容詞寫下來。

我盡量放鬆,讓剛才那種上揚、開放的節奏出來。三番練習下來,我自己的形容詞紀錄是:

手臂:動感、拍動、迅捷

腿部:快速、追逐、輕鬆、活潑、雀躍、跳動

軀幹:開闊、不休止、四散而開、有牽引力

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我似乎還感覺不到力道,快樂的情緒無法持久。針 對這一點,老師提供了強有力的說明和解決方法:情緒是發展出來的,一直維持快樂會使快樂平板僵硬,因此在發現快樂無以為繼時,也就是非調整不可的時機。老 師又補充,因慣性而無法一時改過時,可先微調,增加或減少快樂的等級。(當然這還不容易做到。於是我想給自己功課,先讓快樂的基調穩定了,再練習不同的快 樂等級──只是後來因為有了不同的焦點,這個功課一直沒有機會實踐。

因此第二堂課產生了躍進的收穫:

1) 先有表情,再做動作

2) 先有動作,拋卻表情,以身體傳達情緒

3) 先有情境、對象,再放掉外在的觸媒,由內而發

我讓自己的練習過程是:先身體部位,後整體;先以個人情緒,再帶入不具個人指涉的面具。

經過兩次的摸索與切磋,第三週(7/3)成了關鍵的指標──因為又得呈現了(雖然還丈二摸不著金剛,就被迫要上台,但即使百般不願,我不想也不能和劇場的本質爭辯,而呈現的確有助於推動我往前)。

練習時我刻意脫離情境,以上週的分解部位為基礎,從動作的質感尋求快樂。從「頭」開始,再感染到手,最後帶動全身,全身的動作結束後,我開始在空間內移動,最後和觀眾產生關係。

過程中,我發現定點時的笑,動力在腹部,尤其大笑時特別鮮明,至於小笑,則集中在頭部和胸腔。而移動時的笑,仍是我前一週以為的腳所產生的跳、躍之感。於是我便從這兩個方向進行。

時 間到,我呈現。老師的評語是呈現時要去對象,不要當成是表演,之後有了一連串辯論式的討論,包括表演的我不真實、假裝等等,我深深感到自己被曲解抹黑了。 但我把憤慨的情緒壓了下來,好讓僵硬的空氣緩和下來。之後我在筆記上自行解釋,那是因為我覺得笑是有感染力的東西,應該邀請觀眾一起笑,而不是自己一個人 笑。至於孰為真實,孰為假裝,我個人覺得,如果一切都要以演員自身出發,才能表達真實,那樣的真實想必相當有限,因為自己掏空了之後,便什麼都沒有了。我不覺得自己是假裝,我呈現的時候本來刻意不做笑的表情,但我還是自然而然笑了,其實還蠻開心的,所以問題的癥結應該在技術層面,而不是真實與假裝的分野。

那次的討論說到兩個蠻重要的點,和我認為的技術問題息息相關:一、銜接點若沒有承接前面的基礎,就會跳脫原有的情緒。我的笑因為突然動作轉變,而出現缺口。或許我若技術高超,就可以填起那道缺口了?二、發展到了瓶頸的時候,不要以頭腦切入,而是以節奏去尋找入口,尋找身體與節奏的關係

其他的要注意的點包括層次(避免一成不變的笑)和呼吸(笑是一呼一吸),讓自己成為笑的化身,在不具臉部表情的情況下,還能讓人覺得是笑就算成功。毋須一開始就進入笑的狀態,可以先安靜下來,等進入之後,再加以發展。

於是我私底下又訂了步驟,希望自己:先用普通的笑,再發展大笑或微笑;先用全身笑,再發展部位笑。

但 此時的我心慌慌,我的呈現被打了「退回」的成績,而明天(7/4)工作坊就要開始了,我也已經盤算好接下來的四天,非得從完全不同的方向切入不可,那麼這 個任務可能達成嗎?有了今日的討論,我不禁替自己預設立場:工作坊的呈現,不一定要是作品,而是發展的階段,我這樣想著,心裡安穩多了。

工作坊期間,幾乎沒有時間練習(海邊的環境對我幫助不大),一直到第三天上午,以情緒分組討論,我才開始繼續部位(頭、手、腳)探索。其實各個部位都有發揮的餘地,頭部的左右上下搖動,手的擺動揮舞,而腿的空間更大,幾乎無論何種形式的跳與躍,甚至快步走,就能製造快樂。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傻瓜,咱們中文不就說了嗎?快樂,快樂,要快才能樂!快樂當然是有速度的!!前一陣子和朋友聊天時,說聲音或影像快轉 時,常讓人覺得好笑,慢速放映時,卻覺得沉重。以前BMW也有支廣告:大人快速推著嬰兒車,裡面的小嬰兒就笑得樂不可支,廣告結束時打了字幕,說人天生喜 好速度。速度產生快樂顯然有其物理根據,這兩者具有必然而顯著的關係。)

部位的探索結束後,還沒有時間以全身來練習,就到了初步呈現的時間。雖然雪蓉說看我在練習時,就有快樂的感覺,但實際呈現時,我的狀況慘不忍 睹,我親身體驗道那種差勁感在身上台上無限放大,因為我的快樂只停留在各部位,只有區塊,還沒有整合到全身!所以我的第二次呈現又徹底失敗了,心情再度 down到谷底。

中午和老師、各組長的聚會中,嘉容提到有沒有類似前一天引發憤怒的練習,也能引發其他情緒。我自己也很好奇,於是下午的組別討論,我和尹真、榆 鈞、小沅就一起想著有什麼遊戲能讓人快樂──把童年的遊戲都從箱子裡挖出來了!一二三木頭人、我家的公雞母雞拳、城門城門雞蛋糕、跳房子,玩了一個多小 時,還是沒有什麼斬獲,我看著時間溜走,一群人仍坐困愁城,但這一天,下午的課程時間結束,老師還沒有要下課的意思,他仍在旁邊觀察。榆鈞在學魚,把身體 弓成了魚型,我跟著鬧,也學了起來,不知怎地,我們開始有了互動,於是一人躍過地上的人,另一人再跳過剛剛躍過的人,就這樣連續不停,抓住空隙和節奏往中 間旁邊跳,以不受傷為原則。火花出現了!我們似乎找到快樂了!

此時老師說可以用餐了。夕陽西沉,日光射入排練場的木質地板,我們趁大家離開時,在落日的餘暉下,重新進行剛才的發現,卻發現我們失去了節奏, 呈現出遲滯與呆板,那一剎那的火花不見了。但我們似乎還不慌,心想只要經過排練,應該就能達到效果。但我們擔心自己組的呈現怎麼辦?我們的快樂必須以群體 呈現,的夥伴一起互動,當夥伴各自打散到各組時,我們勢必得發展個體的快樂。

於是這成了我第四天早上的工作重心。可是那天早上只有三小時的時間,而我必須統合自己三週來的心得和前一天的發現,還要排快樂組的呈現。而且我發現自己一直在處理情緒,還沒有處理情境,所以那也是工作項目之一。

情境是看電視,引發捧腹大笑的情緒。從這裡開始,我就依照老師的指示,聽從身體的韻律和節奏,不預設下一步該怎麼發展。我練習了很久,大約一個 小時吧,我發現自己做的都是地板動作,以腿部為主,加上一些身體的弧線運動。若照這樣繼續練習下去,快樂似乎可以無限延伸下去。雖然練習的像是有些眉目 了,但我發現我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

筱芳和尹真加入了,小沅和老師談完也下來了,我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他們,筱芳說看我練習的時候有種哀愁的感覺。我說只有我一個人單獨練習,當然不 快樂。看憂傷憤怒組的人都成群成組的,孤伶伶的我卻得快樂,真是有些諷刺。 小沅說想以動物的形式來表現,我想她覺得適合自己就好,但我自己的體會是一個 人快樂不起來,動物亦然!鳥兒飛翔,魚兒悠游,都是人投射而出的快樂:一隻鳥獨自在空中飛翔時,會快樂嗎?要有互動才會快樂,就像我們前一天的發現一樣。此時已近中午,沒有時間練習了,於是我們說好要快樂組將即興呈現,只要抓住三項原則:

一、以發展手部時得出的靈感,各自選擇一項樂器作為開場:如彈琴、打鼓、吹薩克斯風等。
二、漸漸演化成純粹的快樂,加上臨場的互動。
三、帶上快樂的面具。
就這樣,我們生出了個人和團體的兩組呈現。工作坊結束得有些倉促,會後除了歐陽說我們那一組同時收場,結束得蠻不錯,蕙鈴說我個人的表現可以更 放開些之外,沒有聽到其他的回饋。但我心中隱約有種感覺,是我不需要誰來肯定或讚美,因為我自己知道這個主題還有什麼工作方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