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安
原著:張愛玲;編劇:王蕙玲
演員:梁朝偉、湯唯、陳沖、王力宏等
「王佳芝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她只當自己是麥太太,不是情報份子。」
11/2午後看完《色‧戒》,甚悶。心裡積壓著一股什麼,重重地不舒坦。想逃也不是,想反芻也不是。
想起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斷背山》。猶記友人麵條兒說她看完《斷背山》後沒有特別的感覺,冷不防被她的男同志朋友潑了桶水,說:那是因為妳不是男同志,妳不懂!的確,看完《斷背山》的我,除了難受,只覺得片子怎麼這麼短。心頭難受和覺得片短都肇因於兩人悶燒的感情一直沒有出口,也沒有轉移的希望。就這麼一直悶著,悶成了我心中的積鬱,而我只不過看了兩個鐘頭的電影。相較於片中人,二十年的情感才是真正磨人的毒藥。
這種感覺在《色‧戒》中又出現了。悶著,因為故事看完了,表面發生的事件知道了,但那說不明、理不清的曖昧朦朧究竟如何?是啊,我們只能看到外表的情節,就像現實生活中也只能見聞旁人的言語行為,但內心的化學反應究竟是大腦皮質、皮膚細胞,或只是需要抒解與出口的情緒?
「色‧戒」之名一針見血,當中的「人‧性」卻糾扯不清,這到底說的是誰的故事?以誰的角度來說的故事?我實在該看小說,但我先斗膽猜測小說是從王佳芝的角度來說故事。畢竟張愛玲的小說,敘事人的觀點總是鋒利的。
只是看著電影,我以為易先生與王佳芝的關係是前者掌控後者,而後者命若懸絲,處於驚濤駭浪之上的平靜。而穿插其間的莫測變化,卻又讓我墜入諜對諜的不確定,這種諜對諜不只是情報份子與漢奸間的棋弈、也是男情與女慾間的較勁。誰說得準易先生與王佳芝在過程中究竟對彼此動了多少真心?不看到結局,怎知道原來這段扭曲、人造的愛情背後,主控權其實在王佳芝。不看到最後又怎知道,那一句「快走」甚至不是王佳芝在踏進珠寶店前料想得到的,她想完成任務的心,是在最後看到易先生真情的那一剎那才瞬間崩盤的。他倆的拔河就像不穩定的天秤,在尚未塵埃落定之前,只能劇烈地左右擺盪,難分高下。
戒者贏,不戒者輸。這個定律在片中反覆臨到易先生與王佳芝身上。無數次。
終了,王佳芝輸掉性命,輸掉任務,輸掉同學的生命。但易先生真的贏了嗎?他輸掉自己的真心,輸掉愛情,輸掉最後一絲對人的信任。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表面事件:看似贏,實則輸得一窮二白。王佳芝雖死,但死後卻或許還有希望,而易先生在生前就已經萬劫不復,遑論死後的景況。這樣看來,究竟是誰更悲慘呢?
「愛」的確是最大的。王佳芝在愛中捲入暗殺的愛國任務;在恐懼中迎戰豺狼般的易先生;在性中達到計誘的目的,也找到愛的秘密通道;在犧牲中成全了愛。愛可以包含情,包含性,包含恐懼,包含犧牲。但情、性、恐懼、犧牲卻無法成就愛。那說不清楚的「人的愛」究竟是什麼?人不懂自己,雖然人有時自以為懂,但事件發生後,才發現那「不可見的」因子早已發酵完成,凌駕於人自以為是的了解之上,成了影響全盤大局的蝴蝶效應。
思緒走到此,想用線索或外在條件來衡量分析愛情的我,只怕要在自以為是的清醒與控制下,失去了愛情。我就此歇手吧!
優文必讀:
色、戒之上,王佳芝的罪(陳韻琳漫遊於音樂的邊界,共五篇)
《色‧戒》:李安的用心,湯唯的光芒 (Mr. Tuesday)
《色│戒》(牛頭犬的資料庫)
後記:
看完《色‧戒》後,我也想起了蔡明亮。不少影痴與觀眾所見略同,也都提到了。我心中甚是激動。
我是欣賞蔡明亮的,他像個「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家,有其不可妥協的堅持。連我也認為他自溺,不願意拍讓觀眾可以呼吸的電影,總讓人揪著心度過那 90 或 100 分鐘。但他的作品仍是絕對的作品,有著絕對的不可取代性。如此一來,所有人的批評成了對他的讚賞。而他代表台灣。
我是喜歡李安的,他像冬日裡的暖陽,讓我們幾近切身地體會到刺骨的冷空氣,卻又緩緩灑下一道和煦的光,好教我們能承受冬寒。他在讓我們看到殘酷的同時,也不忘體貼我們的心。他的堅持在外行人看不到的地方。而他也代表台灣。
這兩位截然不同的優秀電影導演還有個共同點:他們都能造就演員!
2 comments:
我來了,看了。
如果你說這是不成熟的文章,那麼,我的只能拿到國中去當週記了~~ (笑)
Dear Iris,
我說的不成熟其實是在看過那許多篇精闢入理、分析入微的優文後,深感自己的眼光其實很女人吧(羞)。其實只是想分享,想找共鳴,本想寫得感性些,像李安的電影般,但不知不覺又寫成我的理性,唉唉,我還羨慕妳的風格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