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4, 2007

《狄德貝許》看排記


名之為「狄德貝許」(
tête-bêche)的舞碼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我一開始想到的是《尼布龍根的指環》或《崔斯坦與伊索德》等類似西歐古典文學或藝術的典故,後來拜過孤狗大神才發現tête-bêche其實是郵票學的專有名詞,指上下或左右顛倒的雙連郵票,中國通譯為「對倒票」。

以此為主題的作品有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與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還有台灣編舞家鄭宗龍(見圖薛西)的《狄德貝許》—這支舞蹈小品在去年的德國路德維希港劇院中,獲得國際當代編舞比賽第三名。

上週與每週看戲俱樂部的「同事」Evelyne與薛西看了編舞家與舞者的雙人排練。

在板橋大觀路偌大的排練場上,鄭宗龍與陳武康兩人正與自己的作品和身體工作:討論、修改、嘗試、定案……,與門外的車水馬龍和塵土飛揚相比,兩人的身影相形孤單,卻多了一份執著。

我們看了一段台灣版的排練之後,頗好奇德國版的原貌,於是休息時,鄭宗龍拿出攝錄放影機,讓我們看去年的原版作品。這捲帶子使特派員消弭了原本對於由「男女雙人舞」到「男人跳舞」的疑慮,也大幅降低了情感成分,直覺得《狄德貝許》無論是鄭宗龍與誰共舞/對舞,終究是鄭宗龍一人與內心的另一個分身(或說影子,或說理想,或說現實)產生的並置、交錯、拉扯、衝突、想望……。

與自己對舞的狀態加入了另一人,尤其是硬底子的陳武康,和原版產生若干質感上的差異,不免讓人想探問:為什麼是陳武康?鄭宗龍說因為他們是從小到大的哥兒們,兩人非常相像,也了解彼此,但他特別表示,不希望引導觀眾聯想到男人間的感情,因此跳舞時眼神的收束就十分重要,這一點在特派員的確看在眼底了。爾後,陳武康和鄭宗龍在閒聊中提到兩人有一回曾在峇里島滑獨木舟,但在海潮的起落變化中,小小的獨木舟離飯店愈來愈遠,日也落了,天也黑了,而兩人卻滑得腰都快斷了,差點送命(幸而救生員及時出現,救了台灣新生代的編舞家與舞者),據此,兩人堪稱生死之交……憑著這一點,他二人共舞的基礎,似乎又在某個看似不相干而實則相干的層面上更加穩固了。

鄭宗龍的舞作搭配泰國的皮歇與藏族的桑吉加,成為第一個登上新舞風的台灣編舞家。要看三組東亞型男,請看新舞風男人跳舞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site/492/default.aspx

徵求你的手工小物DIY日誌......